铙
拼音:náo
释义:1.商代乐器,形状像铃而较大,使用时拿着把儿,铙口朝上,用槌敲击。一般以大、中、小三件为一组,也有的以大小相次五件为一组。商代后期青铜乐器四卧虎兽面纹大铙,是目前所见最大最重的一个。2.旧时铃铛状的军中乐器,但中间无舌,敲击可发声。3.(Náo)姓。
组词
铙铎 铙吹 铙部 铙钹 铙挽 铙鼙 铙管 铙鼓 铙歌 箫铙歌 掷铙钹拼音
náo笔顺
丿 一 一 一 𠄌 一 ㇂ 丿 一 丿 乚同音字
拼音为náo的字 拼音为nao的字基础解释
1.击乐器。铜制,圆形,中间隆起部分小,正中有孔,每副两片。常和大钹配合演奏。多用于吹打乐。 2.古代击乐器。青铜制,似铃而大,无舌,有柄,举奏。详细解释
乐器名
铙,小钲也。军法。卒长执铙。从金,尧声。——《说文》
铙,铃也。——《广雅》
以金铙止鼓。——《周礼·鼓人》。注:如铃无舌、有秉,执而鸣之,以止击鼓。”
辨鼓铎镯铙之用。——《周礼·大司马》。司农注:“读如讙哓之哓。”
铜制圆形的乐器,常和钹配合演奏。如;铙歌(军中乐歌;泛指军歌);铙挽(铙歌和挽歌)
古代击乐器。形制与钹相似:唯中间隆起部分较小。以两片为一副,相击发声。
如:铙钹(一种打击乐器。古称铜钹、铜盘、铜钵);铙管(鼓吹中的横笛)
通“挠”。扰乱
万物无足以铙心者,故静也。——《庄子·天道》
通“譊”。喧嚣
今年尚可后年铙。——《后汉书·五行志一》
〈名〉
〈动〉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铙-中華語文大辭典同:鐃
铙-漢語大字典铙
铙“鐃”的简化字。
出处
引证
故事
造句
接龙
组词
náo
1、[铙钹]náo bó
大型的钹。
2、[鸣铙]míng náo
敲击铜铙。
3、[铙吹]náo chuī
1.即铙歌。军中乐歌。为鼓吹乐的一部。所用乐器有笛、觱篥、箫、笳、铙、鼓等。 2.指演奏铙歌。 3.指演奏铙歌的军乐队。
4、[铙鼓]náo gǔ
1.乐器中鼓的一种。 唐 时大驾出行,卤簿鼓吹,有前后两部,皆有铙鼓十二。又凯旋入京都,行献俘仪,奏凯乐所有铙吹二部乐中。亦有铙鼓。见《新唐书·仪卫志下》。《文献通考·乐九》引《唐六典》:“凡军鼓之制有三:一曰铜鼓,二曰战鼓,三曰鐃鼓。” 唐 柳宗元 《唐铙歌鼓吹曲·东蛮》:“歌诗鐃鼓间,以壮我之戎。” 宋 陈鹄 《耆旧续闻》卷四:“﹝ 郑戩 ﹞置酒高会,旗帜絳野,鐃鼓聒天,虏众十万不敢动。” 2.铙和鼓。泛指打击的响器。 唐 韩愈 《南海神庙碑》:“鐃鼓嘲轰,高管噭咏。” 清 蒲松龄 《聊斋志异·金和尚》:“生平不奉一经,持一咒,迹不履寺院,室中亦未尝蓄鐃鼓。”
5、[钲铙]zhēng náo
指铜锣。
6、[铙管]náo guǎn
鼓吹中的横笛。亦借指鼓吹曲。
7、[铙铎]náo duó
铙与铎。
8、[铙挽]náo wǎn
铙歌和挽歌。南朝 梁 刘勰《文心雕龙·乐府》:“至於 轩 岐 鼓吹,汉 世鐃挽,虽戎丧殊事,而并总入乐府。”黄叔琳 注:“《宋书·乐志》:汉《鼓吹鐃歌》十八曲。譙周《法训》:《挽歌》者,高帝 召 田横,至 尸乡 自杀。从者不敢哭,为此歌以寄哀音焉。《古今注》:《薤露》、《蒿里》,并丧歌也。言人命如薤上之露,易晞灭也,亦谓人死魂魄归乎蒿里。至 孝武 时,李延年 乃分为二曲,《薤露》送王公贵人,《蒿里》送士大夫庶人,使挽柩者歌之,亦呼为《挽歌》。”
9、[铙部]náo bù
指乐府中以铙歌为主要内容的鼓吹曲。
10、[金铙]jīn náo
1.即铙。古军乐器名。“四金”之一。 2.打击乐器。即铙钹。 3.指舞曲。
11、[舞铙]wǔ náo
古乐器。
12、[铙鼙]náo pí
铙鼓与鼙鼓。借指乐府中的铙歌与鼙舞歌。
13、[箫铙歌]xiāo náo gē
军乐名。相传 黄帝 命 岐伯 所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