彝
拼音:yí
释义:1.古代盛酒用的器具,也泛指古代宗庙所用的祭祀器物。2.〈书〉法度;常规。3.彝族,我国少数民族。主要分布在四川、云南、贵州和广西。4.(Yí)姓。
组词
彝族 黑彝 彝器 鸾彝 宗彝 彝训 彝宪 无彝酒 金蜼彝 百乳彝 鸱彝子 彝鼎圭璋 鲁敦周彝 夏鼎商彝 商彝夏鼎拼音
yí笔顺
𠃋 ㇇ 一 丶 丿 一 丨 丿 丶 𠃋 𠃋 丶 亅 丿 丶 一 丿 丨同音字
拼音为yí的字 拼音为yi的字基础解释
1.古代盛酒的器具。也泛指古代宗庙祭器。 2.法度;常规:~宪。~训。 3.彝族。详细解释
(形声。从糸( mì),攻( gǒng)持米,彑( jì)声。为双手捧丝、米奉献神灵。据甲骨文,象双手捧鸡奉献之意。本义:古代祭祀时常用的礼器的总称)
同本义
官司彝器。——《左传》
又如:彝俎(泛指礼器);彝鼎(泛指古代祭祀用的鼎、尊等礼器);彝斝(泛指古代祭祀用的酒器);彝簋(泛指古代祭祀所用的礼器)
常规
民之秉彝,好是懿德。——《诗·大雅》
彝族,中国少数民族
常 。
如:彝序(亦作“彝叙”。常道);彝典(常典);彝制(常制);彝命(常命。指祖宗遗训);彝法(常法,定法);彝轨(常轨);彝章(常典;旧典);彝教(常教);彝理(常理;正道)
不变的,固定的 。
如:彝监(永恒不变之龟监);彝议(不变之论);彝准(固定的制度);彝教(永久不变的教化);彝言(指永久传世之言);彝化(永久的教化)
经常
皇极之敷言,足彝是训。——《书·洪范》
又如:彝化(经常的教化);彝则(经常的制度,准则);彝酒(谓经常饮酒)
〈名〉
〈形〉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彝-中華語文大辭典彝彝丨ˊyí1.古代盛酒的器具或宗廟的祭器。[例]鼎~|~器。2.指彝族。大陸少數民族之一。分布於雲南、四川、貴州、廣西等地。3.〈書〉常規;常理。[例]~訓|~憲。4.姓。
彝-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彝彐1518ㄧˊyí名①古代盛酒的器具或宗廟常用的祭器。《爾雅.釋器》:「彝、卣、罍,器也。」晉.郭璞.注:「皆盛酒尊,彝其總名。」《宋書.卷四二.劉穆之傳》:「功銘鼎彝,義彰典策。」②常道、常法。《詩經.大雅.烝民》:「民之秉彝,好是懿德。」③中國少數民族之一。多分布在大陸地區雲南、四川、貴州等地。
出处
引证
故事
造句
接龙
组词
yí
1、[彝族]yí zú
中国少数民族之一。人口658万(1990年)。主要分布在四川、云南、贵州以及广西等省区的山区。有本民族语言文字,部分通汉语文。建有四川省凉山、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等各级自治地方。
2、[彝语]yí yǔ
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,彝族文字是一种音节文字,形成于6千多年前,现代彝语有六种方言。
3、[彝器]yí qì
古代宗庙常用的青铜祭器的总称。如钟、鼎、尊、罍、俎、豆之属。《左传·襄公十九年》:“且夫大伐小,取其所得以作彝器。”杜预 注:“彝,常也。谓钟鼎为宗庙之常器。”《国语·楚语下》:“采服之仪,彝器之量。”韦昭 注:“彝,六彝;器,俎豆。”《汉书·五行志中之上》:“诸侯之封也,皆受明器於王室,故能荐彝器。”颜师古 注:“彝器,常可宝用之器也。”《资治通鉴·晋安帝义熙十三年》:“裕 收 秦 彝器、浑仪、土圭、记里鼓、指南车送诣 建康。”清 钱泳《履园丛话·艺能·铜匠》:“铸铜之法,三代 已备,鼎鐘彝器,制度各殊。”
4、[秉彝]bǐng yí
持执常道。
5、[鸡彝]jī yí
亦作“鸡夷”。刻画有鸡形图饰的酒尊。古代祭器之一。
6、[皇彝]huáng yí
皇帝的法度。
7、[彝命]yí mìng
常命。指祖宗遗训。
8、[樽彝]zūn yí
古代祭礼用的酒器。
9、[彝醪]yí láo
彝器中的酒浆。
10、[民彝]mín yí
犹人伦。旧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伦理道德准则。
11、[彝鉴]yí jiàn
永恒不变之龟鉴。
12、[斝彝]jiǎ yí
古代祭祀用的有禾稼饰纹的酒器。
13、[彝飨]yí xiǎng
恒常的祭礼。
14、[彝法]yí fǎ
常法,定法。
15、[彝制]yí zhì
常制;一定的法制。唐 薛廷珪《授裴迪太仆卿元镐京兆少尹卢玼国子司业等制》:“天子擢侯府之彦,昇诸周行,抡材奬劳,斯谓彝制。”宋 岳飞《奏乞寝罢刘康年伪乞恩泽札子》:“国家封爵,自有彝制,岂可躐等超迁,有紊旧章。”《续资治通鉴·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》:“国家开创以来,具存彝制,三岁一赦。”
16、[彝数]yí shù
常法。
17、[彝序]yí xù
亦作“彝叙”。常道。
18、[鸱彝]chī yí
见“鴟夷”。
19、[外彝]wài yí
见“外夷”。
20、[匪彝]fěi yí
违背常规的行为。
21、[黑彝]hēi yí
1.彝语称“诺合”,含有“主体”的意思。主要指解放前 凉山(原属 西康省,今属 四川省)等地 彝 族奴隶制度下四个等级中的最高等级(包括土司、土目)。他们是世袭贵族,一般是奴隶主阶级。约占当地 彝 族总人口7%弱,占有70%以上的土地和牲畜,并通过家支组织进行残酷统治。云南 东北部和 贵州 西北部等地的黑 彝,一般是封建主或领主。解放后,经过民主改革,这一等级已废。李乔《欢笑的金沙江》三:“他没有到江那边去,只听人说,他们是‘吃鸡不吃蛋,杀 彝 不杀 汉’,尤其要杀黑 彝,因为黑 彝 就像 汉 人的地主一样。” 2.云南 部分 彝 族的 汉 称。明 清 汉文史籍称为“黑罗罗”、“大黑彝”等。
22、[彝经]yí jīng
旧典;常典。
23、[彝格]yí gé
一定的标准。《宋史·选举志四》:“崇寧 元年,詔吏部讲求 元丰 本制,酌以时宜,删成彝格,使才能、阀閲两当其实。”
24、[人彝]rén yí
人伦。
25、[尊彝]zūn yí
尊、彝均为古代酒器,金文中每连用为各类酒器的统称。因祭祀、朝聘、宴享之礼多用之,亦以泛指礼器。
26、[壸彝]kǔn yí
妇女的楷模、仪范。
27、[简彝]jiǎn yí
简易。
28、[鸟彝]niǎo yí
刻有凤鸟形图案的祭器。
29、[彝准]yí zhǔn
固定的制度;准则。
30、[罇彝]zūn yí
尊、彝皆盛酒器。祭祀、朝聘之礼多用之。亦泛指礼器。
31、[黄彝]huáng yí
见“黄目尊”。
32、[邦彝]bāng yí
犹国法。宋 陆游《丞相率文武百僚请建重明节表》之二:“受命若帝之初,宜邦彝之悉举。”《续资治通鉴·宋仁宗至和二年》:“苟迷修省之方,浸长浇浮之俗,必从吏议,以正邦彝。”
33、[彝义]yí yì
常理。
34、[壼彝]kǔn yí
妇女的楷模、仪范。唐 韩愈《扶风郡夫人墓志铭》:“夫先其归,其室有丘。公葬有铭,壼彝是收。”宋 曾巩《左仆射门下侍郎王珪曾祖尹氏追封燕国太夫人制》:“幽閒静专,躬蹈纯德。嬪于盛族,壼彝是称。”宋 曾巩《永安县君李氏墓志铭》:“淑哉夫人,秉是壼彝,周旋大小,无过无亏。”
35、[宗彝]zōng yí
1.宗庙祭祀所用酒器。 2.指天子祭服上所绣虎与蜼的图象。因宗彝常以虎、蜼为图饰,因以借称。蜼,一种长尾猿猴,古人传说其性孝。 3.即蜼。一种长尾猿猴。古人以其形绣于衮服。
36、[白彝]bái yí
彝族的一支。
37、[烝彝]zhēng yí
亦作“烝夷”。古时一种青铜祭器。
38、[鼎彝]dǐng yí
亦作“鼎彝”。古代祭器,上面多刻着表彰有功人物的文字。
39、[彝斝]yí jiǎ
泛指古代祭祀用的酒器。
40、[伦彝]lún yí
伦常。明 汪廷讷《种玉记·互醋》:“我寧甘一死,难居侧室乱伦彝。”清 蒋士铨《桂林霜·完忠》:“十餘年苟且偷生,不顾伦彝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