蒸
拼音:zhēng
释义:1.液体受热变成气体上升。2.利用水蒸气的热力使食物变熟、变热。
组词
蒸发 蒸汽 蒸气 蒸腾 蒸馏 蒸笼 蒸锅 蒸饼 水蒸气 蒸汽机 蒸馏水 蒸饼淤 蒸蒸日上 云蒸霞蔚 雾涌云蒸 暑气熏蒸 海天云蒸 虎变龙蒸 风靡云蒸 风兴云蒸 蒸蒸日进拼音
zhēng笔顺
一 丨 丨 ㇇ 亅 ㇇ 丿 ㇏ 一 丶 丶 丶 丶“艹”横画长短适中,两竖居中。“丞”竖钩正对“艹”中心撇捺斜度对称,捺画舒展。四点均匀。
同音字
拼音为zhēng的字 拼音为zheng的字基础解释
1.液体受热转化成气体上升:~发。水~气。 2.一种烹饪方法。利用沸水的热气使物品变熟、变热:~馒头。把冷饭~一下儿。详细解释
(形声。烝声。本义:麻秆)
同本义
蒸,析麻中干也。——《说文》。今俗谓之麻骨棓,古烛用之,故凡用麻干葭苇竹木为烛皆曰蒸。
蒸,炬也。——《广雅》
故云烛用蒸也。——《仪礼》疏
细小的木柴
共祭祀之薪蒸材木。——《周礼·委人》。注:“给炊及燎,粗者曰薪,细者曰蒸。”
蒸间容蒸然者处下。——《管子·弟子职》。注:“细薪也。”
以薪以蒸。——《诗·小雅》
又如:蒸薪(木柴)
以麻秸、竹木制成的火炬 。
如:蒸烛(古指以麻秆、竹木等制成的火炬)
中药炮制法之一 。将药物隔水蒸熟,以便于制剂。如茯苓、厚朴蒸后易于切片。或加酒拌蒸,如大黄、地黄经蒸制后,熟大黄的泻下减弱,熟地黄便成温性而滋肾补血
假借为“烝”。气体上升
蒸灵液以播云。——嵇康《琴赋》。注:“气上貌。”
阴阳陶蒸。——张华《鹪鹩赋》。注:“气上山貌。”
日气蒸云。——《广东军务记》
又如:蒸樊(热气郁勃上升);蒸郁(湿气旺盛上升)
同“烝”。古代祭祀时以牲之全体置于俎上
冬祭曰蒸。——《尔雅》
又如:蒸禋(祭祀)
烧煮
素汤米饭蒸卷馒头。——《西游记》
又如:蒸粟(蒸熟的粟子是黄色的,因以蒸粟比喻黄色);蒸暑(闷热,暑热如蒸);蒸黎(蒸煮野菜)
同“烝”。众,多
天生蒸民。——《孟子·告子上》
立我蒸民。——《列子·仲尼》
莘莘蒸徒。——左思《魏都赋》
又如:蒸天价(满天地;通天地);蒸人(众人);蒸民(众民,人民);蒸庶(百姓,众民);蒸黎(民众)
热 。
如:蒸炎(形容气候闷热);蒸暑(形容盛暑天气闷热);蒸闷(闷热);蒸溽(湿热)
兴盛的样子 。
如:蒸蒸(兴盛的样子)
〈名〉
〈动〉
〈形〉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蒸蒸-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【蒸蒸】❶兴盛;上进。唐 柳宗元 《南岳云峰寺和尚碑》:“丕冒遗烈, 厥徒蒸蒸。” ❷淳厚的样子。《汉书·酷吏传序》:“而吏治蒸蒸, 不至于奸, 黎民艾安。”
蒸蒸-汉语大词典蒸蒸1.纯一宽厚貌。
●《汉书·酷吏传序》:“而吏治蒸蒸,不至于奸,黎民艾安。”
颜师古注:“蒸蒸,纯一之貌也。”
●明张居正《答陈节推书》十七:“首事于今四年,碌碌无以自效,所赖主德日明,宫府清穆,百司蒸蒸奉职。”
●《清史稿·礼志一》:“纵其间淳浇世殊,要莫不弘亮天功,雕刻人理,随时以树之范。故群甿蒸蒸,必以得此而后足于凭依,洵品汇之玑衡也。”
2.孝顺。
●《文选·张衡<东京赋>》:“蒸蒸之心,感物曾思。”
薛综注:“《广雅》曰:蒸蒸,孝也。”
●唐柳宗元《饶娥碑》:“纤葛絺纻,克供以修,蒸蒸在家,其父世渔。”
●王闿运《皇清诰授中议大夫衡阳程君墓志铭》:“事亲蒸蒸,五十而慕。”
3.上升貌。
●清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翩翩》:“入门,各视所衣,悉蕉叶;破之,絮蒸蒸腾去。”
4.兴盛貌。
●唐柳宗元《南岳云峰寺和尚碑》:“丕冒遗烈,厥徒蒸蒸。”
●梁启超《变法通议·论不变法之害》:“况蒸蒸然起于东土者,尚明有因变致强之日本乎。”
●鲁迅《坟·科学史教篇》:“特以世事反复,时势迁流,终乃屹然更兴,蒸蒸以至今日。”
出处
引证
故事
造句
接龙
组词
zhēng
1、[蒸笼]zhēng lóng
用竹篾、木片等制成的蒸食物用的器具。
2、[蒸锅]zhēng guō
用于蒸制食品的锅。
3、[蒸发]zhēng fā
1.液体表面缓慢地转化成气体。 2.比喻很快或突然地消失:中介公司一夜间卷款~。股市大跌后流通市值~近500亿。
4、[蒸气]zhēng qì
液体或固体(如水、汞、苯、碘)因蒸发、沸腾或升华而变成的气体:水~。苯~。
5、[蒸蒸日上]zhēng zhēng rì shàng
形容事物天天向上发展:我们的祖国~。蒸蒸:上升和兴盛的样子。
6、[清蒸]qīng zhēng
烹调方法,不放酱油带汤蒸(鸡、鱼、肉等):~鲥鱼。
7、[蒸融]zhēng róng
被初升的太阳热得融化,蒸发消融。
8、[蒸汽]zhēng qì
水蒸气。
9、[蒸馏]zhēng liú
把液体混合物加热沸腾,使其中沸点较低的组分首先变成蒸气,再冷凝成液体,以与其他组分分离或除去所含杂质。
10、[熏蒸]xūn zhēng
热气蒸腾,形容闷热使人难受:暑气~。
11、[蒸腾]zhēng téng
1.(气体)上升:热气~。 2.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态形式通过叶子等器官散布到空气中去。
12、[蒸食]zhēng shi
馒头、包子、花卷等蒸熟了吃的面食的统称。
13、[蒸馍]zhēng mó
〈方〉白馒头。
14、[蒸饼]zhēng bǐng
一种用发面蒸的饼,叠成很多层,夹油、芝麻酱等。
15、[郁蒸]yù zhēng
气压低,湿度大,气温高。
16、[炎蒸]yán zhēng
亦作“炎烝”。
17、[沙蒸]shā zhēng
谓沙滩或沙地上闷热如蒸。
18、[蒸闷]zhēng mèn
闷热。
19、[蒿蒸]hāo zhēng
蒸腾貌。
20、[蒸徒]zhēng tú
众人;百姓。
21、[蒸烛]zhēng zhú
古指以麻苧、竹木等制成的火炬。
22、[王蒸]wáng zhēng
木槿的别名。
23、[蒸湿]zhēng shī
热而潮湿。
24、[薰蒸]xūn zhēng
1.烟熏气蒸。《参同契》卷上:“若能练己,则真气薰蒸遍于一身。”宋 欧阳修《归田录》卷二:“余偶见一医僧解犀……以极薄纸裹置於怀中,近肉,以人气蒸之,候气薰蒸浹洽,乘热投臼中急擣,应手如粉。因知人气之能粉犀也。”明 何孟春《馀冬序录摘钞》卷二:“铅气有毒……业久之家,长幼为毒薰蒸,多萎黄,旋致风挛瘫软之疾,不得其寿而毙。” 2.熏陶。宋 司马光《上谨习疏》:“上行下效谓之风,薰蒸渐渍谓之化。”明 张居正《与中丞孙淮海书》:“今惟积此真意,渐次薰蒸,假以一二年,庶可少变。”清 戴名世《<禹贡锥指>序》:“会今天子聪明神圣,四海之内薰蒸浸渍,莫不弹冠振衿辐輳而出。” 3.犹蒸腾。李劼人《天魔舞》第十九章:“啊!掌舵的人早已被私欲薰蒸在三十三天之上,同人们距离太远,早已不能理解人们的情绪了。”
25、[梅蒸]méi zhēng
梅雨季的湿热之气。
26、[淫蒸]yín zhēng
见“淫烝”。
27、[樵蒸]qiáo zhēng
炬火,火把。
28、[蒸溽]zhēng rù
1.闷热而潮湿。宋 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卷六:“今 成都 乃未尝有梅雨,惟秋半积阴气令蒸溽,与 吴 中梅雨时相类耳。”明 宋濂《题<栖云轩记>后》:“今年夏六月,客有授予 苏太史《栖云轩记》,记为本庵上士作,其状 灵岩 之景,亦分明如画,蒸溽为之顿消。” 2.湿热。中医学上所指的一种病理现象。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:“少阳所至,为火生,终为蒸溽。”
29、[藴蒸]yùn zhēng
1.积聚。 2.指郁积在内心的思想感情。
30、[黄蒸]huáng zhēng
1.发酵剂的一种。以米、麦制成。 2.北方用黍或小米制的馒头或饼之类的干粮。
31、[龙蒸]lóng zhēng
指升腾的云气。
32、[煦蒸]xù zhēng
化育;蒸腾。
33、[蒸陶]zhēng táo
犹熏染;熏陶。宋 朱彧《萍洲可谈》卷二:“刘 葬纔十数年,不知气脉蒸陶如此之速。”清 黄景仁《赠程生人中》诗:“抗颜已弥载,无术相蒸陶。”
34、[蒸禋]zhēng yīn
祭祀。
35、[相蒸]xiāng zhēng
比喻递相影响,渐成习惯。
36、[陶蒸]táo zhēng
1.犹陶冶、陶铸。 2.指天地造化。
37、[报蒸]bào zhēng
1.长幼不分,男女淫乱。 2.添水复蒸。
38、[蒸欝]zhēng yù
见“蒸鬱”。
39、[蒸散]zhēng sàn
包括地面蒸发和植物散发在内的土壤水分损失。
40、[黀蒸]zōu zhēng
麻秸。古时用作燃料或照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