纰
拼音:pī
释义:1.布、帛、线、丝缕等破坏、散开。2.“纰漏”。因疏忽而引起的错误。3.“纰缪”(~miù)错误。
组词
纰缪 纰漏 纰离 纰妄 纰乱 纰戾 纰软 纰疏 小纰漏 纰漏百出拼音
pī笔顺
𠃋 𠃋 ㇀ 一 𠄌 丿 乚同音字
拼音为pī的字 拼音为pi的字基础解释
布帛丝缕等破坏散开。把这一团毛线~开。详细解释
〈名〉
疏忽;谬误
五者一物纰缪。——《礼记·大传》
如:纰越(过失,错误);纰妄(谬误虚妄);纰戾(讹错;不合情理);纰乱(错乱);纰僻(错误)
通“妣”。已故的母亲
自伤纪考纰。——《金广延母徐氏纪产碑》
〈动〉
布帛、丝缕等破坏披散 。
如:纰疏(布帛经纬松散);纰薄(布帛之类丝缕稀疏);纰缦(经纬稀疏的帛);纰纇(布帛等织物稀疏而有毛病。犹言次品);纰软(稀疏柔软)
另见 pí
〈名〉
(形声。从糸,比声。本义:缘饰;边缘) 同本义
从糸,比声。谓氐所制毛布。——《说文》。按,此字本当训“缘”也。
纰,缘也。——《广雅》
缟冠素纰。——《礼记·玉藻》。注:“边缘也。”
〈动〉
在衣冠或旗帜上镶边
纰,饰也。——《尔雅》
素丝纰之。——《诗·鄘风·干旄》
纰以爵韦六寸。——《礼记·杂记》。注:“在旁曰纰。”
另见 pī
- 纰 [pí]
(形声。从糸,比声。本义:缘饰;边缘) 同本义
从糸,比声。谓氐所制毛布。——《说文》。按,此字本当训“缘”也。
纰,缘也。——《广雅》
缟冠素纰。——《礼记·玉藻》。注:“边缘也。”
在衣冠或旗帜上镶边
纰,饰也。——《尔雅》
素丝纰之。——《诗·鄘风·干旄》
纰以爵韦六寸。——《礼记·杂记》。注:“在旁曰纰。”
另见 pī
〈名〉
〈动〉
- 纰 [pī]
疏忽;谬误
五者一物纰缪。——《礼记·大传》
如:纰越(过失,错误);纰妄(谬误虚妄);纰戾(讹错;不合情理);纰乱(错乱);纰僻(错误)
通“妣”。已故的母亲
自伤纪考纰。——《金广延母徐氏纪产碑》
布帛、丝缕等破坏披散 。
如:纰疏(布帛经纬松散);纰薄(布帛之类丝缕稀疏);纰缦(经纬稀疏的帛);纰纇(布帛等织物稀疏而有毛病。犹言次品);纰软(稀疏柔软)
另见 pí
〈名〉
〈动〉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纰-中華語文大辭典同:紕
纰-漢語大字典纰
纰“紕”的简化字。
出处
引证
故事
造句
接龙
组词
pī
1、[纰漏]pī lòu
因粗心而产生的差错;小事故或漏洞:出~。
2、[纰缦]pī màn
指经纬稀疏的帛。
3、[纰离]pī lí
散乱。
4、[纰谬]pī miù
见“紕繆”。
5、[纰薄]pī báo
1.谓布帛之类丝缕稀疏,质地单薄。 2.指布帛旧损,丝缕松散。
6、[纰软]pī ruǎn
稀疏柔软。
7、[胥纰]xū pī
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服装上的带钩。
8、[纰乱]pī luàn
错乱。
9、[纰盭]pī lì
乖戾,不合常理。
10、[纰锋]pī fēng
工艺术语,又叫做“毛刺”,指的是成品或者半成品上面突出的不规则锋利边角料,多见于塑料、五金等使用模具并采用液态材料冲压成形的产品的边角位置(模具合缝的位置)。
11、[纰僻]pī pì
错误。
12、[纰蠹]pī dù
败坏。
13、[纰罽]pī jì
古代 氐 族人所制的兽毛织物。
14、[缟纰]gǎo pī
帽的白色缘边。《魏书·礼志四》:“就如 郑 义,二十七月而禫,二十六月升,布深衣,素冠,縞紕及黄裳、綵缨以居者,此则三年之餘哀,不在服数之内也。”
15、[凿纰]záo pī
谓穿凿谬误。
16、[纰疏]pī shū
谓布帛经纬松散。
17、[纰戾]pī lì
讹错,不合情理。
18、[纰颣]pī lèi
谓布帛等织物稀疏而有毛病。犹言次品。
19、[纰越]pī yuè
错失。
20、[纰妄]pī wàng
谬误虚妄。
21、[纰缪]pī miù
错误。
22、[素纰]sù pī
用白色绢制成的冠服缘饰。
23、[重纰貤缪]chóng pī yí miù
指谬误重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