琵
拼音:pí
释义:1.见“琵琶”。弦乐器,用木料制成,有四根弦,下部为瓜子形的盘,上部为长柄,柄端弯曲。
组词
琵琶 琵琶虫 琵琶槽 琵琶骨 琵琶襟 琵琶亭 琵琶别抱 琵琶别弄 琵琶胡语 琵琶旧语 琵琶另抱 别抱琵琶 琴瑟琵琶 反弹琵琶拼音
pí笔顺
一 一 丨 一 一 一 丨 一 一 𠄌 丿 乚同音字
拼音为pí的字 拼音为pi的字基础解释
〔琵琶〕拨弦乐器。体半梨形,曲颈,四弦。戴假指甲弹奏。音域广阔(能奏所有半音),音色独特,技法丰富。常用于独奏、合奏和伴奏。详细解释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琵-中華語文大辭典琵琵ㄆ丨ˊpí1.▲姓。2.參見【琵琶】。
琵-漢語大字典琵
《説文新附》:“琵,琵琶,樂器。从珡,比聲。”
pí 《廣韻》房脂切(《集韻》頻脂切),平脂並。脂部。
(1)〔琵琶〕1.拨弦乐器。此类乐器最初流行于波斯、阿拉伯等地,汉代传入我国,南北朝时又有曲颈琵琶入,形成半梨形腹四柱四弦的器形,横抱怀中,用拨子弹奏。唐宋以来经不断改进,柱位逐渐增多,改横抱为竖抱,改拨弹为用手指弹奏。现民间常用琵琶有十七柱,即四相十三品,革新的琵琶有六相十八品,表现力强,是重要的民族乐器。《玉篇·琴部》:“琵,《風俗通》云:琵琶,近代樂家所制,不知所造。長三尺五寸,象三才五行;四弦,象四時。《釋名》云:推手前曰琵,引手卻曰琶,所以呼為琵琶。本胡家馬上彈也。”按:今《風俗通·聲音》作“批把”,《釋名·釋樂》作“枇杷”。《宋書·樂志一》:“琵琶,傅玄《琵琶賦》曰:‘漢遣烏孫公主嫁昆彌,念其行道思慕,故使工人裁筝、筑,為馬上之樂,欲從方俗語,故名曰琵琶。”唐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千呼萬唤始出來,猶抱琵琶半遮面。”《紅樓夢》第五十四回:“賈母命他們坐了,將弦子琵琶遞過去。”2.鱼名。《文選·左思〈吴都賦〉》:“躍龍騰蛇,鮫鯔琵琶。”李善注引劉逵曰:“琵琶魚無鱗,其形似琵琶,東海有之。”
出处
引证
故事
造句
接龙
组词
pí
1、[琵琶]pí pa
pí pá的又音。义同“琵琶pí pá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