钲
拼音:zhēng
释义:1.古代行军时用的打击乐器,有柄,形状像钟,但比钟狭而长,多用铜制成。
组词
司钲 钲歌 钲人 鼓钲 钲鞞 神钲拼音
zhēng笔顺
丿 一 一 一 𠄌 一 丨 一 丨 一同音字
拼音为zhēng的字 拼音为zheng的字基础解释
古代击乐器。青铜制,形似倒置铜钟,有长柄。用于行军。详细解释
〈名〉
古代乐器名。形如钤,有柄可执,行军时用
钲,铙也,似铃,柄上下通。——《说文》
钲,铃也。——《广雅·释器》
司铎授钲。——《东京赋》
方叔率止,钲人伐鼓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采芑》
又如:钲鼓(古时行军击钲使士兵肃静,击鼓使士兵前进。后用钲鼓为军事的代称);钲歌(即铙歌,军乐);钲人(掌管鸣钲击鼓之事的官吏);钲鞞搭酃?
钟身正面的上部
于上谓之鼓,鼓上谓之钲,钲上谓之舞。——《周礼·考工记》。孙诒让正义:“ 程瑶田云:‘鼓上,为钟体之上段正面也,谓之钲。’”
1. 钲 [zhēng]
- 钲 [zhēng]
古代乐器名。形如钤,有柄可执,行军时用
钲,铙也,似铃,柄上下通。——《说文》
钲,铃也。——《广雅·释器》
司铎授钲。——《东京赋》
方叔率止,钲人伐鼓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采芑》
又如:钲鼓(古时行军击钲使士兵肃静,击鼓使士兵前进。后用钲鼓为军事的代称);钲歌(即铙歌,军乐);钲人(掌管鸣钲击鼓之事的官吏);钲鞞搭酃?
钟身正面的上部
于上谓之鼓,鼓上谓之钲,钲上谓之舞。——《周礼·考工记》。孙诒让正义:“ 程瑶田云:‘鼓上,为钟体之上段正面也,谓之钲。’”
〈名〉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钲-中華語文大辭典同:鉦
钲-汉语大词典钲zhēng
ㄓㄥ
〔《广韵》诸盈切,平清,章。〕
1.一种古代乐器。形似钟而狭长,有柄,击之发声,用铜制成。行军时用以节止步伐。
●《诗·小雅·采芑》“钲人伐鼓”毛传:“钲以静之,鼓以动之。”
●孔颖达疏:“《说文》云:‘钲,铙也。似铃,柄中上下通。’然则钲即铙也。”
●陈奂传疏:“《诗》言誓师,则钲即《大司马》之铎、镯、铙矣……郑司农注《周礼》亦以铎、镯、铙谓钲之属,然则钲其大名也。”
●《文选·张衡〈东京赋〉》:“次和树表,司铎授钲。”
薛综注:“钲铎,所以为军节。”
●宋彭乘《续墨客挥犀·狄天使能战》:“狄青为将……令军中闻钲一声则止。”一说钲为一种形似铙、铎的乐器。
●罗振玉《古器物识小录·铙》:“钲与铙不仅大小异,形制亦异:钲大而狭长,铙小而短阔;钲柄实,故长,可手执;铙柄短,故中空,须续以木柄,乃便执持。”
2.钟身正面的上部。
●《周礼·考工记·凫氏》:“凫氏为钟……铣闲谓之于,于上谓之鼓,鼓上谓之钲,钲上谓之舞。”
郑玄注:“此四名者,钟体也。”
●孙诒让正义引程瑶田曰:“鼓上为钟体之上段正面也,谓之钲。”
3.古乐器。形圆如铜锣,悬而击之。
●《旧唐书·乐志二》:“《大定乐》加金钲。”
●清袁枚《随园诗话》卷二:“今人开舡鸣钲,未知起于何时。”
●《清史稿·乐志八》:“钲,范铜为之,形如槃。面平,口径八寸六分四厘,深一寸二分九厘八豪,边阔八分六厘四豪。穿六孔,两两相比,周以木匡,亦穿孔,以黄绒紃联属之。左右铜镮二,系黄绒紃,悬于项而击之。”
●《痛史》第二一回:“只见他右手拿了一片骨板,左手拿着一面小铜钲。”
●刘大白《丁宁·春雪》诗:“看明朝,铜钲似的太阳重向树头挂。”
●曹禺《北京人》第二幕:“幽长的胡同内又有算命的瞎子寂寞地敲着铜钲走过去。”
出处
引证
故事
造句
接龙
组词
zhēng
1、[钲鼓]zhēng gǔ
1.钲和鼓。古代行军或歌舞时用以指挥进退、动静的两种乐器。 2.并称以言兵事。
2、[神钲]shén zhēng
1.鉦之美称。鉦,古代军中乐器,其状如鼓。 2.指石鼓。
3、[钲铙]zhēng náo
指铜锣。
4、[钲鼙]zhēng pí
即钲鼓。
5、[铜钲]tóng zhēng
古代乐器。
6、[钲歌]zhēng gē
即铙歌。军乐。
7、[金钲]jīn zhēng
1.古乐器。 2.比喻太阳。
8、[钲鞞]zhēng pí
即钲鼓。古代军旅常用以指挥进退,故亦引申为战争、祸乱。
9、[鸣钲]míng zhēng
敲击钲、铙或锣。古代常用作起程的信号。
10、[银钲]yín zhēng
1.银色的钲。 2.比喻圆月。
11、[钲人]zhēng rén
掌管鸣钲击鼓之事的官吏。
12、[鼓钲]gǔ zhēng
1.鼓和钲。军中用以指挥进退。 2.借指军中将帅。
13、[云钲]yún zhēng
古代打击乐器,表面有云状花纹。为行军、狩猎时所用。
14、[司钲]sī zhēng
负责击鼓敲钲之事。
15、[锋钲]fēng zhēng
利剑和铜钲。借指战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