鶉
拼音
chún笔顺
丶 一 丨 𠃍 一 ㇇ 亅 ㇀ 丿 丨 𠃍 一 一 一 𠃌 丶 丶 丶 丶同音字
拼音为chún的字 拼音为chun的字基础解释
见“鹑”。详细解释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鶉-中華語文大辭典鶉鹑ㄔㄨㄣˊchún1.鵪鶉。古稱羽毛無斑者為「鵪」,有斑者為「鶉」,後混稱為「鵪鶉」。2.〈書〉比喻破爛的衣服。[例]懸~百結。
鶉-漢語大字典鶉
〔鹑〕
(一)chún 《廣韻》常倫切,平諄禪。諄部。
(1)鹌鹑。古称羽毛无斑者为鹌,有斑者为鹑,后混称鹌鹑。《廣韻·諄韻》:“鶉,䳺鶉也。”《本草綱目·禽部·鷃》:“鵪與鶉兩物也,形狀相似,俱黑色,但無斑者為鵪也,今人總以鵪鶉名之。”《詩·魏風·伐檀》:“不狩不獵,胡瞻爾庭有縣鶉兮?”《潛夫論·交際》:“鶉鷃常遊,終日不休。”宋梅堯臣《觀放鷂子》:“草際鳴鶉驚,蒿間黄雀窘。”
(2)赤凤。《埤雅》引《禽經》:“青鳳謂之鶡,赤鳳謂之鶉。”《山海經·西山經》:“(昆侖之丘)有鳥焉,其名曰鶉鳥,是司帝之百服。”郝懿行疏:“鶉鳥,鳳也。《海内西經》云昆侖開明西北皆有鳳皇,此是也。”
(3)星宿名。南方朱鸟七宿的总称。《左傳·僖公五年》:“鶉之賁賁,天策焞焞。”杜預注:“鶉,鶉火星也。”《國語·周語下》:“自鶉及駟,七列也。”韋昭注:“鶉,鶉火之分,張十三度。駟,天駟。房五度,歲月之所在。從張至房七列,合七宿,謂張、翼、軫、角、亢、氐、房也。”宋沈括《夢溪筆談·象數一》:“天文家,‘朱鳥’乃取象於鶉。故南方朱鳥七宿,曰鶉首、鶉火、鶉尾是也。”又古以鹑首为秦之分野,故用鹑代称秦地。《漢書·地理志》:“自井十度至柳三度,謂之鶉首之次,秦之分也。”唐駱賓王《帝京篇》:“皇居帝里崤函谷,鶉野龍山侯甸服。”清顧炎武《復遲明府書》:“談經虎觀,東京之士無雙;攬轡鶉郊,西土之人咸喜。”
(4)喻破烂的衣服。《正字通·鳥部》:“鶉,鶉尾特禿,若衣之短結,故凡敝衣曰衣若縣鶉。”《荀子·大略》:“子夏家貧,衣若縣鶉。”元虞集《後續詠貧士四首》之一:“山童衣百鶉。”《反美华工禁约文学集·戒拐贩人口出洋论》:“衣鹑韦以御寒暄,饮酪浆以充饥渴。”
(5)通“醇”。纯美。《康熙字典·鳥部》:“鶉,與醇同。”《法言·寡見》:“春木之芚兮,援我手之鶉兮。”李軌注:“春木芒然而生,譬若孔氏啓導人心,有似援手而進,言其純美也。”
(二)tuán 《集韻》徒官切,平桓定。
同“鷻”。鸟名。雕。《集韻·桓韻》:“鷻,鳥名。《説文》雕也。引《詩》‘匪鷻匪ݢ\u0019。或省。”《詩·小雅·四月》:“匪鶉匪鳶,翰飛戾天。”毛傳:“鶉,雕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