鲳鱼
拼音
chāng yú笔顺
同音字
拼音为chāng的字 拼音为yú的字 拼音为chang的字 拼音为yu的字基础解释
1.鲳科鱼类的任何一种,具有很滑的粘液外被。 2.即银鲳,一种与光鲳相似的东印度洋的鱼。详细解释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鲳鱼-中華語文大辭典同:鯧魚
鲳鱼-鲳鱼
目录
“鲳鱼”在《*辞典》
“鲳鱼”在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鲳鱼
【出处】
《本草拾遗》
【拼音名】
Chānɡ Yú
【别名】
鮀鱼(《临海异物志》),昌侯龟、昌鼠(《本草拾遗》),狗瞌睡鱼(《岭表录异》),鲳鳊(《医林纂要》),镜鱼、平鱼(《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》),白昌(《中国动物图谱·鱼类》),叉片鱼(江苏、浙江)。
【来源】
为鲳科动物银鲳的肉。
【原形态】
体短而高,极侧扁,略呈菱形。体长约20厘米。头较小,侧扁而高。吻短、圆钝,稍突出于下领之前。眼小,侧位。眼间隔呈大的弧形隆起,鼻孔小,每侧各2个,前鼻孔圆形,后鼻孔呈裂缝状。口小,微斜。上颌骨达眼前缘的下方。两颌各有1行细齿,排列紧密。鳃孔小,鳃耙短弱,排列稀松。鳞细小,圆形,极易脱落。侧线鳞110~130,侧线位高,几与背缘并行。背鳍Ⅸ~Ⅻ,Ⅰ-42~48,起点略在臀鳍起点前方。臀鳍Ⅵ~Ⅶ,Ⅰ-41~46。背鳍、臀鳍同形,鳍棘均呈截形,鳍条部前端皆隆起呈镰刀状。胸鳍长大,24~27。无腹鳍。尾鳍17,分叉很深。体银白色,上部微呈青灰色,多数鳞片上有细微的黑色小点。
【生境分布】
栖于近海中下层。以小鱼、硅藻等为食。产卵期5~6月。分布我国沿海,以南海和东海为多,黄、渤海较少。
【性味】
①《本草拾遗》:味甘,平,无毒。②《医林纂要》:甘苦,温。
【功能主治】
①《本草拾遗》:肥健,益气力。②《本经逢原》:益胃气。③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补胃,益血,充精。
【注意】
①《本草拾遗》:腹中子有毒,令人痢下。②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多食发疥动风。
【摘录】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鲳鱼
【出处】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1.《本草拾遗》:昌侯鱼,生南海。如卿鱼,身正圆,无硬骨,作炙食之至美。2.《岭表录异》:鲍鱼,形似编鱼,而脑上突起,连背而圆身,肉甚厚,肉自如凝脂,止有一脊骨。治之以姜葱,熊之粳米,其骨自软。
【拼音名】
Chānɡ Yú
【英文名】
pomfret, Silvery pomfret, Butterfish
【别名】
昌候鱼、昌鼠、狗瞌睡鱼、鲳鳊、镜鱼、平鱼、白昌、叉片鱼、昌鱼
【来源】
药材基源:为鲳科动物银鲳及其近缘种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ampus argenteus(Euphrasen)[Stromateoides argenteus(Euphrasen)]采收和储藏:常年均可捕捞。捕后,除去内脏,洗净,鲜用。
【原形态】
银鲳,体卵圆形,甚侧扁,一般长20-30cm,大者长达40cm余。头短小,侧扁而高。吻短,圆钝,稍突。眼小,侧位,眼间隔呈大的弧形隆起。口小,微斜,上下颌各具细小牙1行,排列紧密。鳃孔小,鳃耙(4-6)+(7-11),细弱。体被细小圆鳞,极易脱落。侧线位高,与背平行,侧线鳞110-130。背鳍Ⅸ-Ⅻ,Ⅰ-42-48,起点略在臀鳍起点前上方,臀鳍Ⅵ-Ⅶ,Ⅰ-41-46。成鱼背鳍与臀鳍的鳍棘均埋于皮下;鳍条部相对而同形,呈镰刀形,前部鳍条均稍延长,但不伸达尾柄上。胸鳍24-27,较长,无腹鳍。尾鳍分叉较深,下叶比上叶稍长。体具银白色光泽,背部微呈青灰色,多数鳍片上有不明显的微小黑点。腹部乳白色。各鳍浅灰色。
【生境分布】
生态环境:为近海中下层鱼类。常栖息于水深30-70m潮流缓慢的海区内。以小鱼、水母、硅藻等为食。有季节性回游现象,生殖期5-6月。怀卵量11.7-21.8万粒,卵浮性,径1.6-1.9mm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海、南海。
【化学成份】
银鲳含蛋白质,脂肪,碳水化合物,钙,磷,铁及二甲胺(dimethylamine),甲胺(methylamine),异丁胺(isobutylamine),乙胺(ethylamine),二乙胺(diethylamine)。
【性味】
味甘;性平
【归经】
脾;胃经
【功能主治】
益气养 血;舒筋利骨。主消化不良;贫血;筋骨酸痛;四肢麻木
【用法用量】
内服:煮食或炖服,30-60g。
【注意】
鲳鱼子慎服。
【各家论述】
1.《本草拾遗》:肥健,益气力。2.《本经逢原》:益胃气。3.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补胃,益血,充精。
【摘录】
《中华本草》
出处
引证
故事
造句
chāng yú
1、两名男子上门售假燕尾鱼当海鲳鱼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