鰌
拼音
qiū笔顺
丿 ㇇ 丨 𠃍 一 丨 一 丶 丶 丶 丶 丶 丿 一 丨 𠃍 丿 ㇄ 一 一同音字
拼音为qiū的字 拼音为qiu的字基础解释
1.同“鳅”。 2.古同“遒”,紧迫,引申为箝制。详细解释
同“鳅”
通“鰌”。蹴踏
然而指我则胜我,鰌我亦胜我。——《庄子·秋水》
〈名〉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鰌-辞源3【鰌】20画 2836·41.qiū ㄑㄧㄡ 七由切,平,尤韻,清。幽部。魚名。爾雅 釋魚:“鰼,鰌。”注:“今泥鰌。”鰌,一作“鰍”。形似鱔,長約三四寸,尾扁,色青黑,無鱗而微有黏液。常潛居河湖池沼水田泥中,故又名泥鰌或泥鰍。另有海鰌生海中,極大;江鰌生江中,長七八寸。見 本草綱目四四 鱗四 鰌魚。2.qiú ㄑㄧㄡˊ 自秋切,平,尤韻,從。幽部。蹴踏,陵逼。通“䠓”。莊子 秋水:“然而指我則勝我,鰌我亦勝我。”釋文:“鰌,本又作䠓。迫也。”荀子 彊國:“巨 楚縣吾前,大 燕鰌吾後。”注:“鰌,蹴也,藉也。如蹴踏於後。”
鰌-康熙字典鰌
【亥集中】【魚字部】 鰌
★【唐韻】七由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雌由切【正韻】此由切,𠀤音秋。【說文】鰼也。【廣韻】魚名。二月有之。【正字通】鰌生下田淺淖中。似鱓短,首銳色黃黑,有漦濡滑難握,穴泥中與他魚牝牡。【爾雅·釋魚】鰼,鰌。【註】今泥鰌。【疏】穴於泥中。【莊子·齊物論】鰌然乎哉。【音義】鰌,魚名。【荀子·富國篇】黿鼉魚𪔀鰌鱣,以時別一而成羣。【集韻】或作鰍
◎又海鰌。【水經】海鰌魚,長數千里,穴居海底,入穴則海水爲潮,出穴則潮退
◎又船名。【宋史·虞允文傳】官軍以海鰌船衝敵軍
◎又人名。【左傳·襄十年】史鰌。【註】史魚
★又【廣韻】自秋切【集韻】字秋切,𠀤音酋。義同
◎又與䠓同。【莊子·秋水篇】鰌我亦勝我。【音義】鰌,藉也。亦作䠓。【荀子·强國篇】大燕鰌吾後。【註】鰌,踧也。如蹴沓於後也。
出处
引证
故事
造句
接龙
组词
qiū
1、[江鰌]jiāng qiū
鳅鱼的一种。状似鳝而小,锐首圆身,青黑色。鳞极细小,埋没皮下几不可见。
2、[鲵鰌]ní qiū
亦作“鯢鰍”。泥鳅。泛指小鱼。《庄子·庚桑楚》:“夫寻常之沟,巨鱼无所还其体,而鯢鰌为之制。”陆德明 释文:“《广雅》云:制,折也。谓小鱼得曲折也。”宋 苏轼《上皇帝书》:“王者之用人,如 江 河,江 河 所趋,百川赴焉,蛟龙生之。及其去而之他,则鱼鳖无所还其体,而鯢鰍为之制。”
3、[泥鰌]ní qiū
亦作“泥鰍”。鱼名。体圆柱形,尾端侧扁,有黏液。黄褐色,有不规则黑色斑点。口小,嘴有须五对。常生活在河湖、池沼、水田等处,潜伏泥中。肉可供食用。宋 梅尧臣《江邻几馔鳅》诗:“泥鰌鱼之下,曾不享嘉宾。”浩然《艳阳天》第一○四章:“﹝ 小清 ﹞说着,像一条泥鳅,从五婶的手下溜出去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