鮎
拼音
nián笔顺
丿 ㇇ 丨 𠃍 一 丨 一 丶 丶 丶 丶 丨 一 丨 𠃍 一同音字
拼音为nián的字 拼音为nian的字基础解释
见“鲇”。详细解释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鮎-漢語大字典鮎
〔鲇〕
《説文》:“鮎,Ѥٟ。从魚,占聲。”
nián 《廣韻》奴兼切,平添泥。談部。
鲇鱼。鱼纲鲇科。体长,前端平扁,后部侧扁。口宽大,有须两对。无鳞,皮肤黏滑。味鲜美。生活在河湖池沼中。漢王逸《九思·哀歲》:“黿鼉兮欣欣,鱣鮎兮延延。”《本草綱目·鱗部·鮧魚》:“鮎乃無鱗之魚,大首偃額,大口大腹,鮠身鱧尾,有齒有胃有鬚。生流水者色青白,生止水者色青黄。大者亦至三四十斤。”明楊慎《異魚圖贊》卷一:“鮧魚偃額,兩目上陳,頭大尾小,身滑無鱗。或名曰鮎,粘滑是因。”
1、鮎讀音:尼占切,音黏,奴兼切,音䬯,鹽韻。釋文:鈎也。見《說文》。《段注》:釋魚及魚麗傳曰。鰋、~也。孫炎云。鰋、一名~。郭別鰋、~、爲二。非也。
〔按爾雅釋魚。鯉鱣鰋~鱧鯇。義疏云。依郭注爲六魚。舊說不同。說文、鯉鱣互訓。詩傳、鰋同條。舍人、鯉一名鱧。鱣一名鯇。孫炎、鰋~一魚。鱧鯇一魚。是皆以爲魚有兩名。郭氏不從。今魚種類形狀有殊。無緣強今之爲一物。据今動物學云。~體側扁。普通長六七寸。大或尺餘。背部蒼黑。腹部黃白色。吻端淡紅。至生殖期則腹部變爲紅色。幼魚有齒肉食。長成後乃以食硅藻爲主。屬喉鰾類〕。
2、鯰釋文:日本字。讀若奈馬茲。云似鮎而有別。頭稍扁平。口大眼小無鱗。上下顎各生觸鬚一對。上者長而下者短。能舞動以誘致小魚食之。常住於湖沼河川中。晝濳伏。肉供食用。屬於喉鰾類。
出处
引证
故事
造句
接龙
组词
nián
1、[鮎出溜]nián chū liū
见“鮎溜”。
2、[鮎鱼上竹]nián yú shàng zhú
同“鯰鱼上竹竿”。《尔雅翼·释鱼》:“﹝鮧鱼谓之鮎鱼﹞善登竹,以口衔叶而跃於竹上,大抵能登高。其有水堰处,輒自下腾上,愈高远而未止。谚曰‘鮎鱼上竹’,谓是故也。”
3、[鮎鱼上竿]nián yú shàng gān
同“鯰鱼上竹竿”。金 王若虚《答张仲杰书》:“老人家益贫而官益拙,鮎鱼上竿,可笑可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