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兜铃
拼音
mǎ dōu líng笔顺
同音字
拼音为mǎ的字 拼音为dōu的字 拼音为líng的字 拼音为ma的字 拼音为dou的字 拼音为ling的字基础解释
亦作“马兜零”。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。叶互生,卵形或卵状披针形。夏日开筒状花,紫绿色。蒴果球形,通称马兜玲,为镇咳袪痰药。根茎细长,有强烈的辛香味,有解暑、降压、消炎、止痛的功效,通称青木香。宋 沉括《梦溪补笔谈·药议》:“马兜零之根,乃是独行。”明 李时珍《本草纲目·草七·马兜铃》:“﹝马兜铃﹞其实尚垂,状如马项之铃,故得名。”《西游记》第三六回:“路上相逢三棱子,途中催趲马兜铃。”详细解释
亦作“ 马兜零 ”。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。叶互生,卵形或卵状披针形。夏日开筒状花,紫绿色。蒴果球形,通称马兜玲,为镇咳袪痰药。根茎细长,有强烈的辛香味,有解暑、降压、消炎、止痛的功效,通称青木香。
宋 沉括 《梦溪补笔谈·药议》:“马兜零之根,乃是独行。” 明 李时珍 《本草纲目·草七·马兜铃》:“﹝马兜铃﹞其实尚垂,状如马项之铃,故得名。”《西游记》第三六回:“路上相逢三棱子,途中催趲马兜铃。”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马兜铃-中药大典马兜铃
马兜铃
Fructus Aristolochiae
(英)Dutchmanspipe Fruit
别名 水马香果、三角草秋木香罐。
来源 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. Et Zucc.的果实。
植物形态 多年生缠绕草本,全株无毛,有香气。茎细长,扭曲,有棱。叶三角状狭卵形、卵状披针形或卵形,长3~8cm宽2~4cm,中部以上渐狭窄,先端钝圆或微凹,基部心形,两侧具圆的耳片。花单生于叶腋,花被斜喇叭状,长3~4cm,基部膨大成球形,中间收缩成管状,缘部卵状披针形,全缘,上部暗紫色,下部绿色。蒴果近球形。花期7~8月,果期10月。
生于路旁、沟边阴湿处及山坡丛林中。分布于黄河以南至长江流域,南至广西。
采制 秋季果实由绿变黄时采收,干燥。
性状 蒴果广卵形或长圆形,长3~7cm,直径2~4cm。表面黄绿色、灰绿色或棕褐色,有纵棱线12条,由棱线分出多数横向平行的细脉纹。顶端平钝,基部有果梗,裂为6条。果实6室,易裂为6瓣,每室种子多数。果皮内表面平滑而带光泽,有横向脉纹。种子扁平而薄,钝三角形或扇形,边缘有翅,淡棕色。气特异,味微苦。
化学成分 果实及种子含马兜铃酸(aristolochic acid)、马兜铃次酸(aristolochinic acid)、木兰碱(magnoflorine)、青木香酸(debilic acid)等。
性味 性微寒,味苦。
功能主治 清肺降气,止咳平喘,清肠消痔。用于肺热喘咳、痰中带血、肠热痔血、痔疮肿痛。
门中文名: 被子植物门
纲中文名: 双子叶植物纲
目中文名: 马兜铃目
科编号: 14
科中文名: 马兜铃科
科拉丁名: Aristolochiaceae
属中文名: 马兜铃属
属拉丁名: Aristolochia
种中文名: 马兜铃
种拉丁名: 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. et Zucc.
其它属名: 兜铃根、独铃根(唐本草) 青木香、一点气、天仙藤(江苏) 蛇参果(四川、贵州) 三百银药(福建) 野木香根(江西) 定海根(湖南)
种下等级:
生境: 山谷,沟边,路旁阴湿处,山坡灌丛中
海拨低限: 200
海拨高限: 1500
是否中国特有: 否
是否引种栽培: 非人工引种栽培
国外分布: 日本
国内分布: 河北;陕西;甘肃;山东;江苏;安徽;上海市;浙江;江西;福建;河南;湖北;湖南;海南;广东;广西;重庆市;四川;贵州
所在卷册: 24
出处
引证
故事
造句
mǎ dōu líng
1、结论:要辨证合理使用含有马兜铃酸成分的中药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