駘
拼音
tái笔顺
一 丨 一 一 丨 𠃌 丶 丶 丶 丶 𠃋 丶 丨 𠃍 一同音字
拼音为tái的字 拼音为tai的字基础解释
1.馬嚼子脫落。2.指劣馬。常喻庸才。3.踐踏。參見“駘藉”。4.見“駘佗”。5.用同“鮐”。參見“駘背”。详细解释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駘-中華語文大辭典駘骀1ㄊㄞˊtái1.〈書〉劣馬。[例]卻騏驥而不乘兮,策駑~而取路(《楚辭‧宋玉‧九辯》)。2.〈書〉脫落。[例]自數世以來,政多恩貸,馭委其轡,馬~其銜(《後漢書‧卷五十二‧崔寔列傳》)。駘骀2ㄉㄞˋdài參見【駘蕩】。
駘-漢語大字典駘
〔骀〕
《説文》:“駘,馬銜脱也。从馬,台聲。”
(一)tái 《廣韻》徒哀切,平咍定。之部。
(1)马嚼子脱落。《説文·馬部》:“駘,馬銜脱也。”漢崔寔《政論》:“自數世㠯來,政多思貸,馭委其轡,馬駘其銜。”
(2)劣马。《玉篇·馬部》:“駘,駑也。”《楚辭·宋玉〈九辯〉》:“却騏驥而不乘兮,策駑駘而取路。”《吕氏春秋·貴卒》:“所為貴驥者,為其一日千里也,旬日取之,與駑駘同。”《新唐書·回鶻傳》:“每納一馬,取值四十縑,歲以數萬求售,使者相躡,留舍鴻臚,駘弱不可用。”
(3)喻庸才。宋王韶之《贈潘綜吴逵舉孝廉詩》:“伊余朽駘,竊服懼盜。”
(4)践踏。《六書故·動物一》:“駘,猶蹋也。”《史記·天官書》:“三十年之間,兵相駘藉,不可勝數。”裴駰集解:“蘇林曰:‘駘,登躡也。’”
(5)用同“鮐”。“駘背”即鲐背,老寿。宋梅堯臣《元日》:“舉杯更獻酬,各爾祝駘背。”
(二)dài 《廣韻》徒亥切,上海定。之部。
(1)疲钝。《廣韻·海韻》:“駘,疲也,鈍也。”《銀雀山漢墓竹簡·孫臏兵法·十問》:“壓其駘,攻其疑。”《北史·王思政傳論》:“率疲駘之兵,當勁勇之卒。”
(2)〔駘蕩〕舒缓放荡。也单用。《玉篇·馬部》:“駘,駘蕩,廣大意。”五代徐鍇《説文繫傳·馬部》:“駘,銜脱即放散,故古謂春色舒放為駘蕩。”清段玉裁《説文解字注·馬部》:“駘,又引申為寬大之意。”《莊子·天下》:“惜乎惠施之才,駘蕩而不得也。”陸德明釋文:“駘者,放也,放蕩而不得也。”《晋書·夏侯湛傳》:“而獨雍容藝文,蕩駘儒林,志不輟著述之業,口不釋《雅》、《頌》之音。”宋趙善扛《燭影摇紅·盱江有懷》:“舞絲千丈颺晴光,駘青春無際。”
(三)zhài 《集韻》丈蟹切,上蟹澄。
〔駘騃〕马不进。《集韻·蟹韻》:“駘,駘騃,馬不進。”
(四)tāi 《集韻》湯來切,平咍透。
(1)古邑名。春秋时齐地,故治在今山东省诸城市东南。《左傳·哀公六年》:“使毛遷孺子於駘。”杜預注:“駘,齊邑。”
(2)古国名。后稷始封。故治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。《左傳·昭公九年》:“我自夏以后稷,魏、駘、芮、岐、畢,吾西土也。”杜預注:“駘,在夏世以后稷功受此五國為西土之長。在始平武功縣所治釐城。”
(3)姓。宋羅泌《路史·國名記甲·黄帝後姜姓國》:“駘,后稷母有駘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