風
拼音
fēng笔顺
丿 ㇈ 丿 丨 𠃍 一 丨 一 丶同音字
拼音为fēng的字 拼音为feng的字基础解释
1.空氣流動的現象。2.風教;教化。3.習俗,風氣。4.風操,節操。5.猶風範,風度。6.風格流派。指某種技藝、作品或思想的特點。7.收采。參見“風聽”。8.任意、沒有拘束。參見“風議”。9.聲音。10.流傳的,沒有確實根據的。參見“風聞”。11.趨勢;情勢。12.消息。13.意旨。14.風波;事端。15.景象。參見“風景”、“風光”。16.謂獸類雌雄相誘。17.指獸類放逸走失。18.指男女間的情愛。19.《詩》六義之一。指《詩經》中三種詩歌類型的一種,即《國風》這一部分。20.指鄉土樂曲;民間歌謠。21.泛指詩作。22.奮起,振作。參見“風發”。23.中醫學謂人體的病因之一。“六淫”之一,為陽邪。外感風邪常致風寒、風熱、風濕等症。亦指急症。如中風、痛風等。24.癲狂。後作“瘋”。25.形容人的言行十分輕狂。後作“瘋”。26.指嬉戲,戲鬧。27.落。28.借風力吹。參見“風乾”。亦指借風力吹乾的。參見“風雞”、“風肉”。29.姓。详细解释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風-中華語文大辭典風风1ㄈㄥfēnɡ1.由於氣壓不均而產生的空氣流動現象。2.風俗;風氣。[例]民~︱移~易俗︱不正之~。3.指民歌。[例]國~︱采~。4.姿態;作風。[例]~采︱~貌︱~度。5.傳說的;不確實的。[例]~聞︱~傳︱~言~語。6.消息;風聲。[例]通~報信︱聞~而動。7.景象;景致。[例]~景︱~光︱~物。8.中醫指「六淫」(風、寒、暑、溼、燥、火)之一,是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;也指某些變化快速的疾病。9.用風力吹乾或吹淨。[例]~乾︱晒乾~淨。10.風乾的。[例]~雞︱~肉。11.《詩經》六義之一。指富有地方色彩的民間歌謠,依地域不同分為十五國風。12.姓。13.二一四部首之一。風风2ㄈㄥˋfènɡ〈書〉吹。[例]春風(ㄈㄥ fēnɡ)~人。
風 -古漢語常用詞典fēng
①空氣流動的自然現象。②教化;感化。《戰國策•秦策》:“山東之國,從~而服。”③風俗;風氣。《捕蛇者說》:“以俟觀人~者得焉。”陸遊《遊西山村》:“衣冠簡樸古~存。”④作風;風度。《孟子•萬章》:“故聞柳下惠之~聲,鄙乎寬,薄乎敦。”⑤民歌;民謠。如《詩經》中的十五國風。⑥風聲;消息。《儒林外史》:“才曉得是門子透~。”⑦景象;景色。如“風景”。⑧吹風;乘涼。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》:“浴乎沂,~乎舞雩。”⑨某些疾病的名稱,如麻風。
fàng
﹤動﹥通“諷”,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告。《漢書•蚡田傳》:“乃微言太後~上。”
出处
引证
故事
造句
接龙
组词
fēng
1、[風鑒]fēng jiàn
1.风度和鉴识。《晋书·陆机陆云传论》:“风鉴澄爽,神情俊迈,文藻宏丽,独步当时。”金 元好问《感怀呈贾明府》诗:“兵家世不乏 小杜,风鍳今谁如 老庞。”《西湖佳话·六桥才迹》:“一时有钱的官人往往要来娶他,他却风鑑颇高,看不上的却不从。”清 陈康祺《郎潜纪闻》卷十:“﹝ 王引之 ﹞则履道广深,风鉴明远,明刑典礼,独持大纲。” 2.相面术。宋 吴处厚《青箱杂记》卷四:“余尝谓风鉴一事,乃昔贤甄识人物拔擢贤才之所急,非市井卜相之流用以贾鬻取貲者。”宋 俞德邻《佩韦斋辑闻·林君奇》:“永嘉 有 林君奇 者,以风鉴名师,日閲十人,则捲帘撤肆而饮。”元 无名氏《刘弘嫁婢》楔子:“我是箇云游货卜的先生,我善能风鑑。”《花月痕》第十四回:“﹝ 吕肇受 ﹞几毙杖下,幸站木笼。有个官善於风鑑,见他脸有红光,便放了。” 3.指以谈相论命为职业的人。《醒世恒言·施润泽滩阙遇友》:“那 裴度 未遇时,一贫如洗,功名蹭蹬。就一风鑑,以决行藏。”
2、[風教]fēng jiào
《诗大序》:“风,风也,教也。风以动之,教以化之。”后以“风教”指风俗教化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“余尝西至 空桐,北过 涿鹿,东渐於海,南浮 江 淮 矣,至长老皆各往往称 黄帝、尧、舜 之处,风教固殊焉。”唐 玄奘《大唐西域记·梵衍那国》:“文字、风教、货币之用,同 覩货逻国。”郭沫若《卓文君》第二景:“我们县里,得 王 父台主持风教,使民家女子,也能弹琴,这要算是‘君子之德风,小人之德草’呢。”
3、[風語]fēng yǔ
1.谓风发出声音,如人说话。元 黄溍《重登云黄山》诗:“林辉宝灯烧,风语金鐸撼。” 2.虚浮不实的话。汉 焦赣《易林·咸之颐》:“华言风语,自相詿误。”清 黄遵宪《九姓渔船曲》:“纷纷礼法言如雨,风语华言相詿误。”
4、[風顔]fēng yán
暂未释义
5、[風毛]fēng máo
1.指毛羽随风飞散。唐 韩愈《春雪》诗:“江浪迎涛日,风毛纵猎朝。”参见“风毛雨血”。 2.皮衣襟上和袖口处的装饰性皮毛边。《红楼梦》第五一回:“我倒有一件大毛的,我嫌风毛出的不好了,正要改去。”
6、[風痱]fēng fèi
中风病。宋 黄庭坚《送刘季展从军门》诗之二:“仙家耕耘成白璧,道人煑掘起风痱。”任渊 注:“痱,音肥。韵书曰:风病也。”《医宗金鉴·删补名医方论三·黄耆五物汤》:“治风痱身无痛、半身不遂、手足无力、不能动履者。”
7、[風燭]fēng zhú
1.风中之烛。《乐府诗集·相和歌辞十六·古辞<怨诗行>》:“天德悠且长,人命一何促,百年未几时,奄若风吹烛。” 2.风中之烛易灭,后遂以“风烛”喻临近死亡的人或行将消灭的事物。晋 王羲之《题<卫夫人笔阵图>后》:“时年五十有三,或恐风烛奄及,遗教子孙耳。”前蜀 韦庄《哭同舍崔员外》诗:“池塘春草在,风烛故人亡。”梁斌《播火记》三:“可是老年到来的时候,黑发里要长出银丝,跟前没有一儿半女,怎么度过风烛的晚年呀?”
8、[風光]fēng guāng
1.风以及草木上反射出的日光。《文选·谢朓<和徐都曹>》:“日华川上动,风光草际浮。”李周翰 注:“风本无光,草上有光色,风吹动之,如风之有光也。”唐 元稹《景申秋》诗之七:“雨柳枝枝弱,风光片片斜。”宋 陈善《扪虱新话·评诗句可作画本》:“每咏其句,便如行 孤山 篱落间,风光物采来照映人,应接不暇也。” 2.风景;景色。唐 张渭《湖上对酒行》:“风光若此人不醉,参差辜负东园花。”宋 苏轼《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·暴雨初晴楼上晚景之一》:“秋后风光雨后山,满城流水碧潺潺。”杨沫《青春之歌》第一部第三章:“﹝ 道静 ﹞随便一走,就开了这么多的眼界,欣赏了 北戴河 的美丽风光。” 3.指繁华景象。唐 李咸用《同友人秋日登庾楼》诗:“六代 风光无问处,九条烟水但凝愁。”清 卓尔堪《扬州踏灯辞》:“城门十二无关锁,如此风光是太平。”茅盾《一个女性》四:“我希望明年,后年,大后年,或者是大大后年,将有另是一番风光的三月十七的佳节。” 4.光景,时光景物。明 冯梦龙《挂枝儿·五更天》:“莫负了有限的好风光,似这等閒是閒非也,待閒了和他讲。”《再生缘》卷十五:“女儿得受夫人誥,自己又饥有食来寒有衣。处此风光心本足,小千岁,偏偏一旦病沾躯。” 5.指文采。唐 元稹《寄旧诗与薛涛因成长句》:“诗篇调态人皆有,细腻风光我独知。”亦指人美好的仪表举止。欧阳山《苦斗》六十:“她那灵慧、矫捷、安详的风光气韵却完全恢复了。” 6.光采;体面。元 无名氏《赚蒯通》第四折:“图什么风光,待气昂昂端坐在中军帐!只不如守着农庄,倒也稳拍拍常为田舍郎。”《醒世恒言·钱秀才错占凤凰俦》:“只是我的亲事,倒作成别人去风光。”《官场现形记》第四九回:“我只可怜我们老爷做了一辈子的官,如今死了,还不能够叫他风光风光,多念几天经,多拜几堂懺,好超度他老人家早生天界,免在地狱里受罪。”茹志鹃《剪辑错了的故事》:“真正是热火朝天,风光得不能再风光了,不仅名扬全县,同时简报也送到了省里,中央。”
9、[風胎]fēng tāi
古人以为某些鸟类可不直接交配而怀胎。南朝 梁 刘孝标《山栖志》:“翾翾翔鸟,风胎雨鷇。緑翼红毛,素羽翠鬣。”参见“风化”。
10、[風綴]fēng zhuì
指风铃、铁马之类。唐 元稹《善歌如贯珠赋》:“偏佳朗畅,屡此圆明。度彫梁而暗绕,误风缀之频惊。”
11、[風緒]fēng xù
风。唐 郑谷《漂泊》诗:“槿坠莲踈池馆清,日光风绪淡无情。”唐 刘祎之《酬郑沁州》诗:“节变风绪高,秋深露华溽。”
12、[風性]fēng xìng
作风性格。《后汉书·符融传》:“膺 风性高简,每见 融,輒絶它宾客,听其言论。”明 鹿善继《认真草·请谥揭》:“伏念职祖,仪质端凝,风性峻洁。”
13、[風覽]fēng lǎn
以委婉的方式显示,展示。《史记·大宛列传》:“而 汉 发使十餘辈至 宛 西诸外国,求奇物,因风览以伐 宛 之威德。”
14、[風樹]fēng shù
《韩诗外传》卷九:“皋鱼 曰:‘……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而亲不待也。’”后因以“风树”为父母死亡,不得奉养之典。《晋书·孝友传序》:“聚薪流慟,衔索兴嗟,晒风树以隤心,頫寒泉而沬泣,追远之情也。”宋 范仲淹《上执政书》:“今亲亡矣,纵使异日授一美衣,对一盛饌,尚当泣感风树,忧思无穷。”清 钱谦益《太仆寺寺丞黄正宾授承德郎母王氏赠安人制》:“母仪邈矣,永怀风树之凄凉。”
15、[風霾]fēng mái
指风吹尘飞、天色阴晦的现象。《魏书·崔光传》:“昨风霾暴兴,红尘四塞,白日昼昏,特可惊畏。”《宋史·折御卿传》:“一夕风霾,有骑走营中。”《明史·岑用宾传》:“京师去冬地震,今春风霾大作,白日无光。”
16、[風脆]fēng cuì
谓枯干易断。明 刘炳《与子昇弟观捕鱼》诗:“柳条风脆已梳黄,潮落溪毛石露梁。”
17、[風承]fēng chéng
趋附奉承。清 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潞令》:“今有一官握篆於上,必有一二鄙流,风承而痔舐之。”
18、[風禮]fēng lǐ
风范礼节。《魏书·韩麒麟传》:“今令伎作家习士人风礼,则百年难成。”《北史·僭伪附庸传·沮渠蒙逊》:“蒙逊 性淫忌,忍於刑戮,闺庭之中,略无风礼。”
19、[風災]fēng zāi
因暴风、旋风等造成的灾害。《吕氏春秋·仲秋》:“行冬令,则风灾数起,收雷先行,草木早死。”《后汉书·西域传论》:“梯山栈谷绳行沙度之道,身热首痛风灾鬼难之域,莫不备写情形,审求根实。”《晋书·五行志上》:“七月乙丑,淮 北风灾,大水杀人。”
20、[颱風]tái fēng
发生在 太平洋 西部海洋和 南海 海上的热带空气旋涡,是一种极猛烈的风暴,风力常达十级以上,同时有暴雨。今多称为热带风暴,夏秋两季常侵袭我国。
21、[風姨]fēng yí
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风之神。《北堂书钞》卷一四四引《太公金匮》:“风伯 名 姨。”此“风姨”之所本。宋 刘克庄《送雷宜叔右司追录》诗:“东皇太乙 方行令,寄语 风姨 且霽威。”元 张可久《水仙子·春晚》曲:“日高初睡起,扫残红怨煞 风姨。”清 秋瑾《春寒看花》诗:“凭栏默默咒 风姨,几度空劳裁护旗。”闻一多《红烛·西岸》:“这里是一道河,一道大河,宽无边,深无底;四季里 风姨 巡遍世界,便回到河上来休息。”参见“封姨”。
22、[風餐]fēng cān
在风中进食。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。南朝 宋 鲍照《代升天行》:“风餐委松宿,云卧恣天行。”唐 杜甫《舟中》诗:“风餐江柳下,雨卧驛楼边。”清 方以智《戊子元旦》诗:“旅食诚何地,风餐胜五辛。”参见“风餐露宿”。
23、[風息]fēng xī
1.风止息。《宋史·韩世宗传》:“闽 人 王 某者,教其舟中载土,平版铺之,穴船版以櫂桨,风息则出 江,有风则勿出。” 2.消息;情况。《西游记》第三四回:“老孙 变化,也只为你们。你怎么倒走了风息。” 3.风的声息。郭沫若《月光下》:“丝毫风息也没有,也没有什么声音。”
24、[風掃]fēng sǎo
1.风吹。唐 李白《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》诗之一:“水舂云母碓,风扫石楠花。”宋 范浚《岁暮喜晴》诗:“风扫断云齐万弩,日融残雪上三竿。” 2.形容气势迅猛。晋 陆机《汉高祖功臣颂》:“威亮火烈,势踰风扫。”《魏书·邢峦传》:“将军忠规协著,火烈霜摧,电动 岱 阴,风扫 沂 嶧。”南朝 梁 江淹《北伐诏》:“驍雄竞奋,火烈风扫,剋定中原,肃清 河 洛。”
25、[風檣]fēng qiáng
指帆船。唐 刘禹锡《鱼复江中》诗:“风檣好住贪程去,斜日青帘背酒家。”宋 周邦彦《西河·金陵怀古》词:“怒涛寂寞打孤城,风檣遥度天际。”毛泽东《水调歌头·游泳》词:“风檣动,龟 蛇 静,起宏图。”
26、[風跡]fēng jì
见“风迹”。
27、[風棹]fēng zhào
风中行驶的船。南朝 梁 慧皎《高僧传·神异下·杯度》:“﹝ 杯度 ﹞至 孟津河,浮木杯於水,凭之度 河,无假风棹,轻疾如飞。”唐 元稹《泛江玩月十二韵》:“饮荒情烂熳,风棹乐峥摐。”
28、[風勢]fēng shì
1.风向。唐 李咸用《咏柳》:“解引人情长婉约,巧随风势强盘紆。”《宋史·袁抗传》:“逆战海中,值大风,有告 邻 溺死者,抗 独曰:‘是日风势趣 占城,邻 未必死。’后果得 邻 於 占城。” 2.风的力量。宋 梅尧臣《喜雨》诗:“看看一百五,风势莫狂颠。” 3.比喻情势。孔厥 袁静《新儿女英雄传》第一回:“丢下家业怎么办?不如看看风势再说。”陆文夫《荣誉》:“她平时在小姐妹淘里,说话、做事,都是弄堂里的木头,直来直去,不看风势,也不转弯抹角。”
29、[風情]fēng qíng
1.丰采,神情。《晋书·庾亮传》:“元帝 为镇东时,闻其名,辟西曹掾。及引见,风情都雅,过於所望,甚器重之。”《南史·齐衡阳元王钧传》:“衡阳王 飘飘有凌云气,其风情素韵,弥足可怀。”清 钮琇《觚賸·雪遘》:“才华丰艳,而风情瀟洒。”郁达夫《东梓关》:“﹝ 文朴 ﹞在这深夜的沉寂里静静的守视着他这种聚精会神的神气,和一边咳嗽一边伸纸吮笔的风情。” 2.怀怉,志趣。《晋书·文苑传·袁宏》:“宏 有逸才,文章絶美,曾为《咏史》诗,是其风情所寄。”南朝 宋 鲍照《送从弟道秀别》诗:“以此苦风情,日夜惊悬旗。”唐 白居易《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》诗:“一篇《长恨》有风情,十首《秦吟》近正声。”阳兆鲲《养生》诗:“贱骨便教埋海畔,穷途未减是风情。” 3.指风雅的情趣、韵味。唐 元稹《上令狐相公诗启》:“常欲得思深语近,韵律调新,属对无差,而风情宛然,而病未能也。”宋 陆游《雪晴》诗:“老来莫道风情减,忆向烟芜信马行。”杨朔《万古青春》:“远处有个人头上戴满了红的黄的白的野花,用唱歌的调子大声吆着牛翻地。倒底是青年人,喜欢风情。” 4.指男女相爱之情。南唐 李煜《柳枝》词:“风情渐老见春羞,到处芳魂感旧游。”宋 柳永《雨霖铃》词:“便纵有千种风情,更与何人説。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十四:“听説世上男贪女爱,谓之风情。” 5.指色情。徐迟《牡丹》二:“剧中少女是以她的卖弄风情而为君王赏识的。” 6.指风土人情。如:欧 美 风情;异国风情。亦指风气。周立波《暴风骤雨》第二部十七:“在早这屯子的风情可坏呐。下雨天,大地主带头耍钱,不耍不行,不顺他的意,饭碗也摔了。”
30、[風枝]fēng zhī
1.喻父母死亡,不得奉养。北周 庾信《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》:“慟甚风枝,悲深霜露。”参见“风树”。 2.风吹拂下的树枝。唐 戴叔伦《客夜与故人偶集》诗:“风枝惊暗鹊,霜草覆寒蛩。”宋 曾慥《高斋漫录》:“南唐 有画,黄头子数十枚集于风枝上。”
31、[風鐸]fēng duó
即风铃。唐 白居易《游悟真寺诗》:“前对 多宝塔,风鐸鸣四端。”宋 张耒《宿柳子观音寺》诗:“夜久月高风鐸响,木鱼呼觉五更眠。”参见“风铃”。
32、[風議]fēng yì
指恣意、任意或自由广泛地发表议论、评论。《诗·小雅·北山》:“或湛乐饮酒,或惨惨畏咎,或出入风议,或靡事不为。”马瑞辰 通释:“风议,即放议也;放议,犹放言也……《释文》音讽,失之。”《汉书·叙传下》:“贾(陆贾)作行人,百越 来宾,从容风议,博我以文。”章炳麟《国故论衡·论式》:“出入风议,臧否人羣,文士所优为也;持理议礼,非擅其学莫能至。”讽劝议论。《淮南子·主术训》:“顷襄 好色,不使风议,而民多昏乱,其积至 昭奇 之难。”《宋书·王僧达传》:“远近风议,不获稍进,臣所用夙宵疾首,寤寐疚心者也。”宋 司马光《祭观文丁尚书文》:“陪贰殿帷,雍容风议,老成之德,中外式瞻。”
33、[風樂]fēng lè
犹音乐。唐 虞世南《和銮舆顿戏下》:“瑶山 盛风乐,抽简荐徒謡。”
34、[風幕]fēng mù
即风幔。宋 周邦彦《风流子·秋怨》词:“酒醒后,泪花销凤蜡,风幕卷金泥。”参见“风幔”。
35、[風癩]fēng lài
麻风一类病症。《云笈七籤》卷一一九:“居人 范彦通 忽患风癩,疮痍既甚,眉鬚渐落。”
36、[風勸]fēng quàn
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进行开导、劝勉。宋 叶适《平江县王文正公祠堂记》:“公祠故在 长庆寺,去县七十九里。君患其不足繫民瞻也,即学后新立堂祀公。邑先大夫皆像於两傍,作《四慕诗》以风劝之。”明 宋濂《题金德厚和王子充诗后》:“波澜浩渺,不可涯涘,而其念乡学之美,思官政之治,实有得古人风劝之义。”
37、[風鑽]fēng zuān
1.开凿岩石用的风动工具,利用压缩空气使活塞作往复运动,冲击钎子。多用于开凿炮眼。也叫凿岩机。 2.用压缩空气做动力的金属加工工具。用于钻孔。
38、[風會]fēng huì
1.风气;时尚。《明史·乔允升曹于汴等传赞》:“虽其材识不远,耳目所熟习,不能不囿於风会,抑亦一时之良也。”清 阮葵生《茶馀客话》卷十二:“西山 本姓 慎,避 孝宗 讳,改姓 真。此在当时,风会如此,而不知其背於义也。” 2.时势;时政。清 赵翼《廿二史札记》卷二一:“藩镇既由兵士拥立,其势遂及於帝王,亦风会所必至也。”清 马建忠《上李伯相复议何学士如璋奏设水师书》:“此乃转移风会之枢纽,釐正水师之关键。”郭绍虞《中国文学批评史》四五:“因为一时代自有一时代的文体,并且在这方面的造诣,这是风会所限,难以自超的。”
39、[風論]fēng lùn
犹舆论。《晋书·刘颂传》:“凡举过弹违,将以肃风论而整世教,今举小过,清议益穨。”
40、[風隊]fēng duì
阵风。唐 许敬宗《侍宴》诗:“葆羽飜风队,腾吹掩山楹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