難
拼音
nán笔顺
一 丨 丨 一 丨 𠃍 一 一 一 丿 丶 丿 丨 丶 一 一 一 丨 一同音字
拼音为nán的字 拼音为nan的字基础解释
1.困難;不易。2.使困難;使感到困難。3.不能;不好。4.厭惡;忌恨。5.方言。現在。详细解释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難-中華語文大辭典難难1ㄋㄢˊnán1.不容易;困難(與「易」相對)。[例]~得︱~辦︱這個字太~寫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~。2.使感到困難。[例]~不倒我們︱這道題~住他了。3.(使人感到)不好。[例]~看︱~受︱~喝。難难2ㄋㄢˋnàn1.不幸的遭遇;災禍。[例]苦~︱~民︱大~臨頭︱災~頻仍。2.責難;詰問。[例]非~︱辯~︱問~。難难3ㄋㄨㄛˊnuó〈書〉茂盛的樣子。[例]隰桑有阿,其葉有~(《詩經‧小雅‧隰桑》)。
難-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_王力版287.【難】
一不容易,困難。跟“易”相對。老子二章:“故有無相生,難易相成。”又十二章:“難得之貨,令人行妨。論語憲問:“貧而無怨難,富而無驕易。”
二讀nàn。責備。孟子離婁下:“於禽獸又何難焉?”
又爲詰問,反駁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:“奢不能難。”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:“辟邪說,難壬人。”(壬人:佞人,巧言諂媚之人。)今有雙音詞“責難”、“非難”。
又爲名詞。辯駁的觀點,論點。漢書高帝紀:“〔漢王〕以問張良,良發八難。”又公孫賀等傳贊:“〔桓寬〕極其論難,著數萬言。”
三讀nàn。禍亂,亂事。左傳成公十三年:“利吾有狄難。”莊子逍遙遊:“越有難,吳王使之將。”起事叫“發難”。漢書項籍傳:“天下初發難。”
又爲災難,患難。左傳莊公三十年:“自毀其家,以紓楚國之難。”(紓:解除。)杜甫登樓詩:“萬方多難此登臨。”
出处
引证
故事
造句
接龙
组词
nán
1、[黨難]dǎng nán
指党锢的祸难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荀攸传》“顒 忧惧自杀”裴松之 注引 晋 张璠《汉纪》:“是时天下士大夫多遇党难,顒 常岁再三私入 洛阳,从 绍 计议,为诸穷窘之士解释患祸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