雕琢
拼音
diāo zhuó笔顺
同音字
拼音为diāo的字 拼音为zhuó的字 拼音为diao的字 拼音为zhuo的字基础解释
1.雕刻玉石。 2.原指文字的修饰加工,后借以形容过分追求文字的华美。详细解释
雕刻金玉等。
唐 罗隐 《投所思》诗:“雕琢只应劳 郢 匠,膏肓终恐误 秦 医。” 清 唐甄 《潜书·法王》:“如以石为玉,雕琢之工,虽巧虽勤,终为恶器。”
指雕琢而成之物。
《荀子·王制》:“论百工,审时事,辨功苦,尚完利,便备用,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於家,工师之事也。”
比喻修饰文辞;刻意使文辞美妙。
唐 崔涂 《过长江贾岛主簿旧厅》诗:“雕琢文章字字精,我经此处倍伤情。” 宋 欧阳修 《六一诗话》:“如 周朴者 ,构思尤艰,每有所得,必极其雕琢。” 清 曾国藩 《书<归震川文集>后》:“假 齐 梁 之雕琢,号为力追 周 秦 者,往往而有。” 秦牧 《艺海拾贝·核心》:“而那些辞采华丽,‘骈四骊六’,洋洋洒洒,极尽雕琢之能事。”
犹矫饰,做作。
《韩非子·主道》:“君见其所欲,臣自将雕琢。”《淮南子·精神训》:“衰世凑学,不知原心反本,直雕琢其性,矫拂其情,以与世交。” 宋 曾巩 《尚书都官员外郎陈君墓志铭》:“为吏去觚角,絀雕琢,以平易敦朴为务。” 陈独秀 《文学革命论》:“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,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。”
犹砥砺。
晋 葛洪 《抱朴子·崇教》:“先哲居高而不敢忘危,爱子欲教之义方,雕琢切磋,弗纳於邪伪。” 南朝 梁 刘勰 《文心雕龙·原道》:“雕琢情性,组织辞令。” 宋 苏舜钦 《应制科上省使叶道卿书》:“以故士皆雕琢节行,缘以文彩,蔼蔼而进,至使敌国异方,闻风畏之。”
比喻罗织罪名。
《后汉书·蔡邕传》:“夫宰相大臣,君之四体,委任责成,优劣已分,不宜听纳小吏,雕琢大臣也。” 李贤 注:“雕琢,犹鐫削以成其罪也。”
彫琢:1.雕刻琢磨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今有璞玉於此,虽万鎰必使玉人彫琢之。” 宋 曾巩 《简翁都官》诗:“自有文章真杞梓,不须彫琢是璠璵。”
引申指刻意修饰文辞。
汉 司马迁 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今虽欲自彫琢,曼辞以自饰,无益,於俗不信,适足取辱耳。”琢,一本作“ 瑑 ”。 鲁迅 《汉文学史纲要》第八篇:“其词随语成韵,随韵成趣,不假彫琢,而意志自深,风神或近 楚 《骚》。”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雕琢-中華語文大辭典雕琢雕琢ㄉ丨ㄠ ㄓㄨㄛˊdiāozhuó1.雕刻琢磨(玉石等)。[例]用名貴玉石~駿馬。2.刻意修飾(文字)。[例]文章自然天成,不事~。
雕琢-现代汉语词典【第7版】雕琢diāozhuó
动
①雕刻(玉石):这是用翡翠~成的西瓜。
②过分地修饰(文字)。
出处
引证
故事
造句
diāo zhuó
1、她的文章虽经过雕琢,但还是经不起推敲。
接龙
组词
近义词
diāo zhuó
1、[琢磨]zhuó mó
1、[琢磨]zuó mo
琢和打磨
思考;研究。
2、[砥砺]dǐ lì
1.磨刀石。 2.磨炼:~节操。~革命意志。 3.勉励:互相~。
3、[镌刻]juān kè
雕刻:大殿柱子上~着一副对联。
4、[雕镂]diāo lòu
1.犹雕刻。 2.指雕刻品。 3.比喻刻意修饰文辞。 4.彫鏤:雕刻,刻镂。《后汉书·皇后纪上·和熹邓皇后》:“又御府、尚方、织室锦绣、冰紈、綺縠、金银、珠玉、犀象、瑇瑁、彫鏤翫弄之物,皆絶不作。”《三国志·魏志·栈潜传》:“今宫观崇侈,彫鏤极妙,忘有虞之总期,思殷辛之琼室。”《魏书·铁弗昌传》:“臺榭高大,飞阁相连,皆彫鏤图画,被以綺绣,饰以丹青,穷极文采。”
5、[雕饰]diāo shì
1.雕刻并装饰:精心~。柱子上的盘龙~得很生动。 2.雕刻的花纹、图形装饰:门扇上的~已经残破了。 3.指过分地刻画修饰:她表演适度,不加~,显得很自然。
6、[雕镌]diāo juān
雕刻。
7、[雕啄]diāo zhuó
谓禽鸟啄食。《文选·左思<吴都赋>》:“理翮整翰,容与自翫,彫啄蔓藻,刷盪漪澜。”刘逵 注:“彫啄,鸟食貌。”
8、[雕刻]diāo kè
1.在木、石、玉、金属、象牙等材料上雕琢或刻画出形象或图案。 2.雕刻而成的艺术品。 3.指雕塑。
反义词
diāo zhuó
1、[朴实]pǔ shí
1.朴素:他穿得很~。客厅布置得~而雅致。 2.质朴诚实:言行~。性格~。 3.踏实;不浮夸:演唱风格~。作品~地描写了山区人民的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