躡
拼音
niè笔顺
丨 𠃍 一 丨 一 丨 ㇀ 一 丨 丨 一 一 一 一 丨 丨 一 一 ㇀ 一 丨 丨 一 一 一同音字
拼音为niè的字 拼音为nie的字基础解释
见“蹑”。详细解释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躡-中華語文大辭典躡蹑ㄋ丨ㄝˋniè1.放輕(腳步)。[例]~手~腳|~著腳走來。2.〈書〉輕踩;登上。[例]陳平~漢王足(《史記‧卷九十二‧淮陰侯列傳》)|世胄~高位(《文選‧左思‧詠史詩八首之二》)。3.〈書〉追隨;跟蹤。[例]~跡|~蹤。
躡-漢語大字典躡
¹⁸躡
〔蹑〕
《説文》:“躡,蹈也。从足,聶聲。”
niè 《廣韻》尼輒切,入葉娘。盍部。
(1)踩,踏。《説文·足部》:“躡,蹈也。”《淮南子·覽冥》:“騁若飛,騖若絶,縱矢躡風,追猋歸忽。”高誘注:“躡,蹈也。”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張良、陳平躡漢王足,因附耳語。”唐李白《古風五十九首》之十九:“素手把芙蓉,虚步躡太清。”清趙執信《泛海言懷》:“忽登萬斛舟,如躡長鯨背。”
(2)登攀。《方言》卷一:“躡,登也。自關而西,秦晋之間曰躡。”《玉篇·足部》:“躡,登也。”漢司馬相如《封禪文》:“然後躡梁父,登泰山。”《漢書·揚雄傳上》:“梁弱水之鼎濴兮,躡不周之逶蛇。”《徐霞客遊記·粤西遊日記二》:“由其間攀崖梯石,直躡立魚之巔焉。”《兒女英雄傳》第十八回:“就是他帳下那班奔走的健兒,也是一個個有飛空躡壁之能,虎跳龍拿之技。”
(3)至。《淮南子·覽冥》:“邅回蒙氾之渚,尚佯冀州之際。徑躡都廣,入日抑節。”高誘注:“躡,至也。”晋張協《七命》:“過汗漫之所不游,躡章亥之所未迹。”清顧祖禹《讀史方輿紀要·江南五·揚州府》:“南躡鉅海之滸,北壓長淮之流。”
(4)追踪;跟随。《三國志·吴志·陸遜傳》:“(楊)肇衆兇懼,悉解甲挺走,抗使輕兵躡之,肇大破敗,(羊)祜等皆引軍還。”《文選·潘岳〈藉田賦〉》:“躡踵側肩,掎裳連襼。”李善注:“《説文》曰:‘躡,追也。’躡其踵,所以為追逐也。”《聊齋志異·胡四相公》:“忽一少年騎青駒,躡其後。”
(5)穿鞋。《廣雅·釋詁一》:“躡,履也。”《史記·平原君虞卿列傳》:“虞卿者,游説之士也。躡蹻檐簦,説趙孝成王。”宋司馬光《訓儉示康》:“近歲風俗尤為侈靡,走卒類士服,農夫躡絲履。”闻一多《大鼓师》:“我蹑着芒鞋,踏入了家村。”
(6)跕;轻步。元李好古《張生煮海》第一折:“我躡足潛踪,他换羽移宫。”《紅樓夢》第四十四回:“打的那丫頭一個趔趄,便躡脚兒走了。”
(7)急。《方言》卷十二:“躡,急也。”《文選·曹植〈七啟〉》:“忽躡景而輕騖,逸奔驥而超遺風。”李善注:“躡之言疾也。”唐李白《行行且遊獵篇》:“胡馬秋肥宜白草,騎來躡影何矜驕。”王琦注:“躡之言疾也。”
(8)古代织布机上用脚踩的两只踏板。《傅子·馬(鈞)先生傳》:“舊綾機五十綜者五十躡,六十綜者六十躡,先生患其喪功費日,乃皆易以十二躡。”唐王建《七夕曲》:“抛梭振躡動鳴璫,為有秋期眠不足。”
(9)用同“攝(shè)”。提起。清黄遵憲《庚午中秋》:“躡衣徑上梯百尺,憑欄要到塔七尖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