赫斯之怒
拼音
hè sī zhī nù笔顺
同音字
拼音为hè的字 拼音为sī的字 拼音为zhī的字 拼音为nù的字 拼音为he的字 拼音为si的字 拼音为zhi的字 拼音为nu的字基础解释
赫:勃然震怒的样子;斯:语气助词。指帝王勃然震怒详细解释
按字解释
赫:怒意。
斯:语气助词。
之: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
怒:愤怒。
词典解释
赫斯之怒-教育部成語典【台湾】赫斯之怒㊣ㄏㄜˋ ㄙ ㄓ ㄋㄨˋhè sī zhī nù釋義本謂盛怒。語本詩經・大雅・皇矣:「王赫斯怒,爰整其旅。」後指帝王的怒氣。舊唐書・卷一〇三・郭虔瓘傳:「縱鼠竊狗盜,有戍卒鎮兵,足宣式遏之威,非降赫斯之怒。」備註附修訂本參考資料號FL00000023488赫斯之怒備註頻1書中國成語大辭典號FL00000066573
赫斯之怒-中华成语大词典赫斯之怒
【拼音】:hè sī zhī nù
解释
赫:怒意。形容帝王盛怒。
出处
《诗经·大雅·皇矣》:“王赫斯怒,爰整其旅。”
示例
而人君有~,芟夷之诛。 ★《抱朴子·论仙》
近义词
反义词
语法
作宾语;用于帝王等
出处
引证
西晋-陈寿--《三国志·吴书·薛综传》:惟陛下抑雷霆之威,忍赫斯之怒,遵乘桥之安,远履冰之险,则臣子赖祉,天下幸甚。
唐-陆贽--《收河中后请罢兵状》:阻命之帅非不诛也,伐叛之师非不克也,介马之断非不坚也,赫斯之怒非不逞也。
明-吴时来--《应诏陈言边务疏》:昔虞舜勤四岳之咨而蛮夷率服,文王奋赫斯之怒而有密徂遏,正愚臣所深望于陛下今日者焉。
清-张云章--《上陈沧洲使君书》:其有污浊不自检,犹然肆虐于民者,振赫斯之怒,罢而斥之。
宋-薛昭文--《陈十事疏》:如此昏迷之党,不俟赫斯之怒,经略之谋,彼必敛衽而朝,望风而溃,自愿纳款归国矣。
东汉-班固--《北征赋》:忿戎王之淫狡,秽宣后之失贞,嘉秦昭之讨贼,赫斯怒以北征。
东汉-审忠--《上书劾朱瑀》:近者神祇启悟陛下,发赫斯之怒,故王甫父子应时馘截,路人士女莫不称善,若除父母之雠。
三国-薛综--《上疏谏亲征公孙渊》:惟陛下抑雷霆之威,忍赫斯之怒。
故事
西晋-陈寿--《三国志·吴书·薛综传》:惟陛下抑雷霆之威,忍赫斯之怒,遵乘桥之安,远履冰之险,则臣子赖祉,天下幸甚。
唐-陆贽--《收河中后请罢兵状》:阻命之帅非不诛也,伐叛之师非不克也,介马之断非不坚也,赫斯之怒非不逞也。
明-吴时来--《应诏陈言边务疏》:昔虞舜勤四岳之咨而蛮夷率服,文王奋赫斯之怒而有密徂遏,正愚臣所深望于陛下今日者焉。
清-张云章--《上陈沧洲使君书》:其有污浊不自检,犹然肆虐于民者,振赫斯之怒,罢而斥之。
宋-薛昭文--《陈十事疏》:如此昏迷之党,不俟赫斯之怒,经略之谋,彼必敛衽而朝,望风而溃,自愿纳款归国矣。
东汉-班固--《北征赋》:忿戎王之淫狡,秽宣后之失贞,嘉秦昭之讨贼,赫斯怒以北征。
东汉-审忠--《上书劾朱瑀》:近者神祇启悟陛下,发赫斯之怒,故王甫父子应时馘截,路人士女莫不称善,若除父母之雠。
三国-薛综--《上疏谏亲征公孙渊》:惟陛下抑雷霆之威,忍赫斯之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