诛心之论
拼音
zhū xīn zhī lùn笔顺
同音字
拼音为zhū的字 拼音为xīn的字 拼音为zhī的字 拼音为lùn的字 拼音为zhu的字 拼音为xin的字 拼音为zhi的字 拼音为lun的字基础解释
诛:惩罚。指不问罪行,只根据其用心以认定罪状。也指揭穿动机的评论。详细解释
- 【解释】:诛:惩罚。指不问罪行,只根据其用心以认定罪状。也指揭穿动机的评论。
- 【出自】:《后汉书·霍谞传》:“《春秋》之义,原情定过,赦事诛意,故许止虽弑君而不罪,赵盾以纵贼而见书。”
- 【示例】:你那里晓得,那时他虽满嘴只说未将剪子带来,其实只想以手代剪。这个“撕”字乃~,如何不切!
◎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九十回 - 【语法】:偏正式;作宾语;指揭穿别人动机的批评和深刻的评论
按字解释
诛心:谓揭露、指责人的思想、用心。
之:代词,代替人或事物,限于做宾语。
论:分析、判断事物的道理。
词典解释
诛心之论-中華語文大辭典同:誅心之論
诛心之论-中华成语大词典诛心之论
【拼音】:zhū xīn zhī lùn
解释
诛:惩罚。指不问罪行,只根据其用心以认定罪状。也指揭穿动机的评论。
出处
《后汉书·霍谞传》:“《春秋》之义,原情定过,赦事诛意,故许止虽弑君而不罪,赵盾以纵贼而见书。”
示例
你那里晓得,那时他虽满嘴只说未将剪子带来,其实只想以手代剪。这个“撕”字乃~,如何不切! ★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九十回
近义词
诛心之律
反义词
语法
作宾语;指揭穿别人动机的批评和深刻的评论
英文
penetrating criticism
出处
《后汉书·霍谞传》:“《春秋》之义,原情定过,赦事诛意,故许止虽弑君而不罪,赵盾以纵贼而见书。”引证
元-韦居安-卷上-《梅磵诗话》:荆公手种松在定林庵前,高标挺然,上侵霄汉。南丰曾景建诗云:“汇进群奸卒召戎,萌芽培养自熙丰。当时手植留遗爱,只有岩前十八公。”此亦诛心之论。
清-李汝珍-第九十回-《镜花缘》:那时他虽满嘴只说未将剪子带来,其实只想以手代剪。这个“撕”字乃诛心之论,如何不切!
明-叶春及--《节推孙公考绩序》:许止弑君不罪,罪不尝药;赵盾弑君不罪,罪不讨贼。以故有诛心之论,则何异腹诽哉!
现代-巴金-八六-《随想录》:我曾祖不过是一百多年前一个封建小官僚,可是在大家叩头高呼“臣罪当诛”、“天王圣明”的时候,他却理解、而且赞赏文徵明的“诛心之论”,这很不简单!
当代-佚名-1979年第3期-《民主与法制》:即使在文章本身找不出什么借口,他们也可以来个推求其意,诛心之论,硬派你个莫须有的罪名。
现代-张恨水-三七-《写作生涯回忆》:我并不是那样见利不取的人,因为有个奢望,希望报业发达了再分红。自己作诛心之论吧,乃是“欲取姑予”。
故事
元-韦居安-卷上-《梅磵诗话》:荆公手种松在定林庵前,高标挺然,上侵霄汉。南丰曾景建诗云:“汇进群奸卒召戎,萌芽培养自熙丰。当时手植留遗爱,只有岩前十八公。”此亦诛心之论。
清-李汝珍-第九十回-《镜花缘》:那时他虽满嘴只说未将剪子带来,其实只想以手代剪。这个“撕”字乃诛心之论,如何不切!
明-叶春及--《节推孙公考绩序》:许止弑君不罪,罪不尝药;赵盾弑君不罪,罪不讨贼。以故有诛心之论,则何异腹诽哉!
现代-巴金-八六-《随想录》:我曾祖不过是一百多年前一个封建小官僚,可是在大家叩头高呼“臣罪当诛”、“天王圣明”的时候,他却理解、而且赞赏文徵明的“诛心之论”,这很不简单!
当代-佚名-1979年第3期-《民主与法制》:即使在文章本身找不出什么借口,他们也可以来个推求其意,诛心之论,硬派你个莫须有的罪名。
现代-张恨水-三七-《写作生涯回忆》:我并不是那样见利不取的人,因为有个奢望,希望报业发达了再分红。自己作诛心之论吧,乃是“欲取姑予”。
造句
zhū xīn zhī lùn
1、他写的那篇文章,使一些人咬牙切齿,可算得上是诛心之论了。
2、在征求意见的座谈会上,他往往有不同凡响的诛心之论。
接龙
论世知人 人海战术组词
近义词
zhū xīn zhī lùn
1、[诛心之律]zhū xīn zhī lǜ
诛:惩罚。指不问罪行,只根据其用心以认定罪状。也指揭穿动机的评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