蠈
拼音
zéi笔顺
丨 𠃍 一 一 一 丿 丶 一 一 丿 ㇂ 丿 丶 丨 𠃍 一 丨 一 丶同音字
拼音为zéi的字 拼音为zei的字基础解释
古书上说的一种吃苗节的害虫。详细解释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蠈-漢語大字典蠈
zéi 《廣韻》昨則切,入德從。
同“賊”。一种食苗节的害虫。《爾雅·釋蟲》作“賊”。《廣韻·德韻》:“蠈,食禾節蟲。亦作賊。”《潛夫論·德化》:“麟龍鸞鳳,蝥蠈蝝蝗,莫不氣之所為也。”唐貫休《酷吏詞》:“蝗乎蠈乎,東西南北。”清吴蔚光《囤户歎》:“食葉則有螟,食節則有蠈。”
1、蠈讀音:疾則切,音賊,職韻。釋文:食禾節蟲。亦作賊。見《廣韻》。
2、瀦釋文:同蠈。見《類篇》。
3、賊讀音:疾則切,音蠈,職韻。釋文:
❶本作叝。《說文弋部》:叝。敗也。从弋。則聲。《段注》:敗者毀也。毀者缺也。左傳周公作誓命曰。毀則爲~。
❷害也。《論語先進》:~夫人之子。
❸虐也。《周禮大司馬》:~賢害民則伐之。
❹殺也。《書舜典》:怙終~刑。
❺殺人曰~。《書舜典》:寇~姦宄。
❻劫殺謂之~。《荀子正論》:~不刺。
〔按今俗稱竊取物者曰~〕。
❼刼人也。見《玉篇》。
❽民~。傷民故謂之~也。《孟子吿子》:古之所謂民~也。
❾邦~。爲逆亂者。《周禮士師》:二曰邦~。
❿害苗蟲名。《詩大田》:及其蟊~。《傳》:食節曰~。
⓫烏~。卽墨魚。首足類軟體動物。無外殼。藉腹部一骨。支其全體。更附外套膜。如圓錐形之囊。其首由囊口突出。腦頗大。有脆骨護之。頂有巨目二。目下有小穴以司嗅。口如雞喙。其質如角。環口有長臂十。八短而二長。短臂徧生吸管。長臂僅生於其端。用以捕食物。體內有袋。中貯墨色汁。遇敵則由排水管內放出其汁。使水汚濁。卽乘機遁去。故又名墨魚。字或作鱡。說文作鰂。
⓬木~。草名。隱花植物。生山谷之水邊。冬時不枯。有莖無枝。莖色深綠。質堅而糙。可供磋砥木骨之用。
⓭~星。妖星也。《淮南原道》:~星不行。
⓮~曹掾。官名。《後漢銚期傳》:光武略地穎州。聞期志義。召署~曹掾。
出处
引证
故事
造句
接龙
组词
zéi
1、[蠈蟊]zéi máo
食稻节和稻根的害虫,比喻危害人民或国家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