藏之名山
拼音
cáng zhī míng shān笔顺
同音字
拼音为cáng的字 拼音为zhī的字 拼音为míng的字 拼音为shān的字 拼音为cang的字 拼音为zhi的字 拼音为ming的字 拼音为shan的字基础解释
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。形容著作极有价值。详细解释
- 【解释】: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。形容著作极有价值。
- 【出自】:三国·魏·鱼豢《魏略》:“虽未能藏之名山,将以传之同好。”
- 【语法】:动宾式;作谓语;指能传后世之作
按字解释
藏:隐避。
之:助词。表示修饰关系,在形容词、名词或数量词后。
名山:著名的大山。
词典解释
藏之名山-中华成语大词典藏之名山
【拼音】:cáng zhī míng shān
解释
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。形容著作极有价值。
出处
三国·魏·鱼豢《魏略》:“虽未能藏之名山,将以传之同好。”
示例
三国·魏·鱼豢《魏略》:“虽未能藏之名山,将以传之同好。”
近义词
藏诸名山
反义词
语法
作谓语、定语;指能传后世之作
也作“ 藏诸名山”。诸: 之于。古人著书, 恐怕犯了时忌, 常把书稿藏于名山, 以待后人发现。
〔出典〕汉代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“仆诚以著此书,藏诸名山, 传之其人。”
〔用例一〕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“厥协六经异传, 整齐百家杂语,藏之名山,副在京师,俟后世圣人君子。”
〔用例二〕清代朱彝尊《重锓〈裘司直诗集〉序》:“身后之名,显者或晦;司直藏之名山者, 晦久而明。”
出处
三国·魏·鱼豢《魏略》:“虽未能藏之名山,将以传之同好。”引证
唐-刘知几--《上萧至忠论史书》:古之国史,皆出自一家……咸能立言不朽,藏之名山。
当代-佚名--《人民日报》1998.11:他始终坚信自己的观点:“也许有一天能在哪次会上谈谈,不然,就让它们藏之名山,传之后人吧。”
现代-鲁迅--《准风月谈·序的解放》:一个人做一部书,“藏之名山,传之其人”,是封建时代的事,早已过去了。
明-袁宏道--《袁宏道集·三四·潇碧堂集·一〇·哭江进之序》:郎君幸尽以诸稿属我,我当为进之删定,藏诸名山,以俟后世子云也。
西汉-司马迁-一三〇-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为《太史公书》……成一家之言……藏之名山,副在京师,俟后世圣人君子。
故事
唐-刘知几--《上萧至忠论史书》:古之国史,皆出自一家……咸能立言不朽,藏之名山。
当代-佚名--《人民日报》1998.11:他始终坚信自己的观点:“也许有一天能在哪次会上谈谈,不然,就让它们藏之名山,传之后人吧。”
现代-鲁迅--《准风月谈·序的解放》:一个人做一部书,“藏之名山,传之其人”,是封建时代的事,早已过去了。
明-袁宏道--《袁宏道集·三四·潇碧堂集·一〇·哭江进之序》:郎君幸尽以诸稿属我,我当为进之删定,藏诸名山,以俟后世子云也。
西汉-司马迁-一三〇-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为《太史公书》……成一家之言……藏之名山,副在京师,俟后世圣人君子。
造句
接龙
山水相连 连理分枝 枝叶扶疏 疏不间亲 亲如骨肉 肉麻当有趣 趣舍有时 时不再来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来者不善 善门难开 开合自如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知人知面不知心 心花怒放 放长线钓大鱼 鱼目混珠 珠还合浦组词
近义词
cáng zhī míng shān
1、[藏诸名山]cáng zhū míng shān
把著作藏在名山,传给志趣相投的人。
反义词
cáng zhī míng shān
1、[公诸同好]gōng zhū tóng hào
公:公开;诸:之于;同好:爱好相同的人。指把自己所收藏的珍爱的东西拿出来,使有相同爱好的人都能欣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