葬
拼音
zàng笔顺
一 丨 丨 一 丿 ㇇ 丶 丿 乚 一 丿 丨同音字
拼音为zàng的字 拼音为zang的字基础解释
泛指依照风俗习惯用其他方法处理死者遗体:火~。海~。详细解释
(会意。小篆字形。从“死”,在“茻”( mǎng)中,“一”其中,所以荐之。指人死后盖上草席埋藏在丛草中。荐,草席覆盖。本义:人死用草覆盖埋葬,后用棺木埋入土中)
同本义
葬,臧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葬也者,藏也。——《礼记·檀弓》
故葬埋敬藏其形也。——《荀子·礼论》
赐钱二百万以葬。——《汉书·李广苏建传》
分其汤肉葬之。——晋· 干宝《搜神记》
而卒葬之。——宋· 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
以衣冠葬之。——清· 全祖望《梅花岭记》
又如:葬堂(为古代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处置死者遗骨的一种方式);葬式(葬礼);葬虞(葬礼和虞祭。虞祭行于葬日,故用“葬虞”借指下葬的日期)
泛指处理尸体的方式 。
如:火葬;海葬
〈动〉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葬-中華語文大辭典葬葬ㄗㄤˋzànɡ1.掩埋(人的屍體或物品)。[例]~身∣安~|~花∣~在老家的山上。2.泛指依照特定的風俗習慣處理人的屍體。[例]火~∣天~∣海~。3.姓。
葬-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葬 zàng
① 动掩埋尸体;安葬。《殽之战》:“遂墨以~文公。” ② 动死;葬身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宁赴常流而~乎江鱼腹中耳,又安能以皓皓之白,而蒙世之温蠖乎!”
出处
引证
故事
造句
接龙
组词
zàng
1、[埋葬]mái zàng
1.掩埋尸体:他死后,~在公墓里。 2.比喻消灭;清除:~旧世界。
2、[葬送]zàng sòng
断送:封建的婚姻制度不知~了多少青年的幸福。
3、[葬礼]zàng lǐ
殡葬仪式:举行~。
4、[下葬]xià zàng
把灵柩埋到土里(有的民族不用棺材,指把遗体埋到土里)。
5、[安葬]ān zàng
埋葬(用于比较郑重的场合):~烈士遗骨。
6、[葬身]zàng shēn
埋葬尸体。多指死亡、灭亡(于某地):~鱼腹。让侵略者~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。
7、[墓葬]mù zàng
考古学上指坟墓:~群。
8、[送葬]sòng zàng
送死者遗体到埋葬地点或火化地点。
9、[殡葬]bìn zàng
出殡和埋葬:~工。~管理处。
10、[丧葬]sāng zàng
指办理丧事,埋葬死者等事情:~费。
11、[海葬]hǎi zàng
处理死人遗体的一种方法,把尸体投入海洋。也指海撒。
12、[国葬]guó zàng
以国家名义为有特殊功勋的人举行的葬礼。
13、[火葬]huǒ zàng
处理死人遗体的一种方法,用火焚化尸体,骨灰装入容器保存、埋葬,或者撒在地上、水里。
14、[陪葬]péi zàng
1.殉葬。 2.古代指臣子或妻妾的灵柩葬在皇帝或丈夫的灵柩或坟墓的近旁。
15、[合葬]hé zàng
人死后同葬一个墓穴,特指夫妻死后同葬在一个墓穴里。
16、[随葬]suí zàng
用财物、器具、车马等随同死者埋葬:~品。~物。
17、[土葬]tǔ zàng
处理死人遗体的一种方法,一般是把尸体装进棺材,再埋在地里(区别于“火葬、水葬”等)。
18、[殉葬]xùn zàng
古代的一种风俗,逼迫死者的妻妾、奴隶等随同埋葬,也指用俑和财物、器具随葬:~品。
19、[天葬]tiān zàng
某些民族和某些宗教的信徒处理死人遗体的方法,把尸体抬到葬场或旷野,让雕、鹰、乌鸦等鸟类吃。
20、[落葬]luò zàng
〈方〉安葬,埋葬。
21、[迁葬]qiān zàng
迁移灵柩,易地埋葬。
22、[归葬]guī zàng
指把尸体运回故乡埋葬。
23、[葬仪]zàng yí
葬礼。
24、[水葬]shuǐ zàng
处理死人遗体的一种方法,把尸体投入水中,任其漂流,让鱼类吃掉。
25、[葬埋]zàng mái
埋葬。
26、[丛葬]cóng zàng
许多尸体合葬在一起:罹难同胞数十人~于此。
27、[附葬]fù zàng
合葬;陪葬。《汉书·哀帝纪》:“昔 季武子 成寑, 杜氏 之殯在西阶下,请合葬而许之。附葬之礼,自 周 兴焉。”《剪灯新话·翠翠传》:“将军不违其志,竟附葬于生之坟左,宛然东西两丘也。”
28、[尸葬]shī zàng
葬埋尸体。
29、[茔葬]yíng zàng
犹丧葬。
30、[敕葬]chì zàng
宋 代大臣及近戚有病,皇帝多命医诊治,凡药必服,家人不敢问。及死,例遣内侍监护葬事,称“敕葬”。至敕葬,听凭监护吩咐,有至倾家荡产者,故当时有“宣医纳命,敕葬破家”之语。见 宋 叶梦得《石林燕语》卷五、宋 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卷九。
31、[葬师]zàng shī
旧时丧葬中以看风水、择时日等迷信活动为业的人。
32、[瘗葬]yì zàng
埋葬。
33、[俭葬]jiǎn zàng
犹言薄葬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常林传》“旹 弟 静 绍封”裴松之 注引 晋 鱼豢《魏略·清介传》:“﹝ 沐并 ﹞年六十餘,自虑身无常,豫作终制,戒其子以俭葬。”
34、[返葬]fǎn zàng
谓死在外地者归葬故乡。
35、[渴葬]kě zàng
古礼称死者未及葬期而提前埋葬。《公羊传·隐公三年》:“葬者曷为或日或不日,不及时而日,渴葬也;不及时而不日,慢葬也。”何休 注:“天子七月而葬,同轨毕至;诸侯五月而葬,同盟至;大夫三月而葬,同位至;士踰月,外姻至……渴,喻急也。”清 钱泳《履园丛话·景贤·书周孝子事》:“汝父渴葬乱塚中。”
36、[移葬]yí zàng
迁葬。
37、[野葬]yě zàng
葬俗之一种。将尸体弃于野外树林中,给鸟兽吃。
38、[节葬]jié zàng
墨家提出的薄葬主张。
39、[勑葬]chì zàng
宋 代大臣或贵戚死亡,皇帝遣内侍监护葬事,称“勑葬”。
40、[收葬]shōu zàng
收殓埋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