萆薢
拼音
bì xiè笔顺
同音字
拼音为bì的字 拼音为xiè的字 拼音为bi的字 拼音为xie的字基础解释
多年生藤本植物,叶略呈心脏形,根状茎横生,圆柱形,表面黄褐色,可入药。详细解释
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,根、茎可制淀粉,也供药用。
明 李时珍 《本草纲目·草七·萆薢》:“萆薢蔓生,叶似菝葜而大如碗,其根长硬,大者如商陆而坚。”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萆薢-中華語文大辭典萆薢萆薢ㄅ丨ˋ ㄒ丨ㄝˋbìxièㄅㄟ ㄒ丨ㄝˋbēixiè植物名。多年生草本。塊根呈球形,表面黑色,長滿鬚根。莖細而長,葉略呈心臟形。地下莖味苦,可入藥。
萆薢-萆薢
目录
“萆薢”在《*辞典》
“萆薢”在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萆薢
【出处】
《本经》
【拼音名】
Bì Xiè
【别名】
百枝(《本草从新》),金刚、硬饭团(《植物名实图考长编》),山田薯、土薯蓣(《泉州本草》),麻甲头(《广东中医》5(11):500,1960)。
【来源】
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、叉蕊薯蓣、山萆薢或纤细薯蓣等的块茎。春、秋均可采挖。挖出后洗净除去须根,切片晒干。
【原形态】
①粉背薯蓣,又名:黄萆薢、黄山姜、土黄连、黄薯。多年生缠绕藤本。根茎横生,近于地面,竹节状。叶互生,三角状心形,或卵状披针形,顶端渐尖,边缘波状,叶片干后近乎黑色,下面常盖有白色粉状物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,雄花序穗状,单生成2~3枝簇生于叶腋,花序基部的花通常2~3朵集在一起,至花序的顶端通常单生;雄花雄蕊3,开放后药隔变宽,退化雄蕊3,有时存在,常与发育3雄蕊互生;雌花序穗状,单生,很少双生,雌花花被6,子房下位,退化雄蕊呈花丝状,柱头3裂。蒴果成熟后反曲下垂,翅宽超过长度或近于等长,表面栗褐色,成熟后顶端开裂。种子四周围以薄膜状的翅,通常两两迭生,着生于每室的中央。花期5~8月。果期6~10月。分布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等地。②叉蕊薯蓣,又名:蛇头草。多年生缠绕藤本。根茎横生,竹节状。茎纤细,左旋。单叶互生,三角状心形或卵状披针形,先端渐尖,基部心形或近截形,边缘波状,叶面干后黑色,很少呈灰褐色,下面灰褐色;叶柄短于叶片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;雄花序穗状,单生或2~3枝簇生于叶腋;雄花花被碟形,先端6裂,裂片长卵圆形,黄色,雄蕊3,药卵形,开放后药隔变宽,常为花药的1~2倍,呈短叉状,退化雄蕊3;雌花序穗状,单生,很少双生;雌花花被6,卵圆形,退化雄蕊丝状,子房下位,长圆柱形,柱头3裂。蒴果,翅顶端稍宽大,表面栗褐色。种子扁卵圆形,栗壳色,具翅。花期5~8月。果期6~10月。生于山坡疏林下或林缘。分布福建、台湾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等地。③山萆薢多年生草质缠绕藤本。根茎横生,类圆柱形,作不规则分歧。茎纤细,高很少超过2米,有纵沟。叶互生,心形至三角状心形,先端渐尖,基部心形,全缘,有时呈浅波状,基出脉7~9条;叶柄长于叶片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;雄花序为总状或圆锥花序,1至数个腋生;雄花有柄,有苞片及小苞片各1,花被片6,长圆形,其中3片较宽,雄蕊6;雌花序穗状或圆锥状,单生,很少复生。蒴果,翅顶端稍宽,表面栗褐色;种子着生于每室中央的基部。种子扁平,卵形,上端翅宽于种子1倍以上。花期6~8月。果期8~10月。多生于疏林或竹林下,沿山沟潮湿处。分布长江以南各地。④纤细薯蓣,又名:白萆薢、铁菱刚、白姜、白薯、白连。多年生缠绕藤本。根茎横生,竹节状。茎左旋,长圆柱形。叶互生,基部叶有时3~4片轮生;叶片卵状心形,先端渐尖,基部心形,全缘或呈微波状,边缘有明显的啮齿,叶脉通常7条,很少为9条;叶柄与叶片近于等长。雄花序穗状,单生于叶腋;雄花单生,无柄,苞片卵形,小苞片披针形,花被碟形,裂片6,长圆形,雄蕊3,药隔宽约为花药的1/2,不发育雄蕊3,退化为棍棒状;雌花序穗状,单生;花被裂片6,披针形,退化雄蕊6,子房下位,柱头3分叉。蒴果具3翅,翅半月形,长约2.8厘米,宽约1.3厘米,顶端近于平截或微凹,表面栗褐色,成熟时顶端开裂;种子每室2枚,具膜状的翅。花期5~8月。果期6~10月。多生于山坡疏林下、较阴湿山谷中。分布浙江、江西、安徽。
【性状】
①粉萆薢为植物粉背薯蓣或山萆薢等的干燥根茎。切片厚约1~3毫米,边缘不整齐或有棕黑色的外皮;切片表面黄白色,平坦细腻,有粉性及不规则的黄色筋脉花纹,对光照视,极为显着。质坚实有弹性,易折断。无臭,味甘淡。以身干、色黄白、片大而薄、有弹性、整齐不碎者佳。主产于浙江。广东、广西亦产。②棉萆薢为植物纤细薯蓣或叉蕊薯蓣等的干燥根茎。商品多为纵向或斜切圆片,大小不等,厚约2~3毫米。外皮灰黄色较厚,周边多卷曲。切片表面浅黄白色,粗糙有筋脉。质柔软,易折断。无臭,味微苦。以身干、色白、片子厚薄均匀者佳。主产于浙江、湖北等地。
【化学成份】
山萆薢根茎主含薯蓣皂甙,尚含纤细薯蓣甙、薯蓣皂素毒甙A(以上皂甙的甙元都是薯蓣皂甙元),山萆薢皂甙、约诺皂甙、托克皂甙元-1-葡萄糖甙等皂甙。薯蓣皂素毒甙是山萆薢中的杀虫成分。从根茎中分离得到的甙元有:薯蓣皂甙元,含量1.2%(江苏产)、2.1%(浙江产)、1.35%(江苏宜兴产);托克皂甙元,含量0.06%(江苏产)、0.09%(浙江产)、0.32%(江苏宜兴产);雅姆皂甙元,含量0.04%(扛苏产)、0.10%(浙江产);约诺皂甙元;考盖皂甙元和衣盖皂甙元。另还分离出少量25-异-螺甾-3,5-二烯,可能是水解时薯蓣皂甙元的脱水产物。地上部分分离出约诺皂甙元、托克皂甙元、考盖皂甙元。地上部分除种子外,各部都含相当量的游离的约诺皂甙元和托克皂甙元。地下部分有痕迹的游离的薯蓣皂甙元,其他都成皂甙。种子中含托克皂甙元,其甙元几乎全成为皂甙存在。雌花中分离出薯蓣皂甙元、约诺皂甙元、托克皂甙元和衣盖皂甙元。雄花中分离得到薯蓣皂甙元、约诺皂甙元、托克皂甙元和考盖皂甙元。纤细薯蓣根茎含纤细薯蓣甙和薯蓣皂甙。浙江产的根茎含薯蓣皂甙元1.03%。叉蕊薯蓣根茎含薯蓣皂甙元和少量雅姆皂甙元。昆明西山产的根茎含薯蓣皂甙元2.2%、淀粉20.59%、粗蛋白质14.35%、鞣质1.3%,粗纤维素11.6%。薯蓣皂甙元可作为合成皮质酮的原料。
【药理作用】
山萆薢根茎中所含之薯蓣皂甙或薯蓣皂素毒甙有杀昆虫作用。薯蓣皂甙、克拉塞林甙还有抗真菌作用。苏联产同属植物高加索薯蓣对兔的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有治疗作用。其皂甙有拟胆碱样作用,能扩张末梢血管、降低血压、增强胃肠平滑肌的运动,并能升高血糖,对抗小鼠的化学性惊厥,以及提高大鼠胃肠等各种组织的通透性。
【性味】
苦,平。①《本经》:苦,平。②《别录》:甘,无毒。③《滇南本草》:性微温,味微酸。
【归经】
入肝、胃、膀胱经。①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入脾、肾、膀胱三经。
【功能主治】
祛风,利湿。治风湿顽痹,腰膝疼痛,小便不利,淋浊,痔瘙坏疮。
【用法用量】
内服:煎汤,3~5钱;或入丸、散。
【注意】
肾虚阴亏者忌服。①《本经逢原》:阴虚精滑及元气下陷不能摄精,小便频数,大便引急者,误用病必转剧。
【附方】
①治真元不足,下焦虚寒,小便白浊,频数无度,漩面如油,光彩不定,漩脚澄下,旋如膏糊;或小便频数,虽不白浊,亦能治疗:益智仁、川萆薢、石菖蒲、乌药各等分。为细末。每服三钱,水一盏半,入盐一捻,同煎至七分,温服,食前。(《杨氏家藏方》萆薢分清散)②治小便频数:川萆薢(洗)为细末,酒和为丸如柄子大。每服七十丸,空心、食前,盐汤、盐酒任下。(《济生方》萆薢丸)③治小肠虚冷,小便频数:牛膝(酒浸,切,焙),续断、芎藭各半两,萆薢二两。上四味,捣罗为末,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。空心盐汤下四十丸;或作汤,入盐煎服亦得。(《痔漏:萆薢、贯仲等分。捣罗为末。每服二钱,温酒调下,空心,食前服。(孙用和)
【各家论述】
①《纲目》:萆薢,足阳明、厥阴经药也。厥阴主筋属风,阳明主肉属湿,萆薢之功,长于去风湿,所以能治缓弱顽痹、遗浊、恶疮诸病之属风湿者。萆薢、菝葜、土茯苓,三物形虽不同,而主治之功不相远,岂亦一类数种乎?雷敦《炮炙论》序云:囊皱漩多,夜煎竹木。竹木,萆薢也。漩多白浊,皆是湿气下流,萆薢能治阳明之湿而固下焦,故能去浊分清。《杨仪家藏方》治真元不足,下焦虚寒,小便频数,白浊如膏,有萆薢分清饮,正此意也。又杨于建《万全护命方》云:凡人小便频数不计度数。便茎内痛不可忍者。此疾必先大腑秘热不通,水液只就小肠,大腑愈加乾竭,甚则浑身热,心躁思凉水,如此即重症也。此疾本因贪酒色,积有热毒,腐物瘀血之类,随虚水入于小肠,故便时作痛也。不饮酒者,必平生过食辛热荤腻之物,又因色伤而然,此乃小便频数而痛,与中风失音云云。
【备注】
同属植物福州薯蓣的根茎,亦作棉萆薢入药,产于福建。另有红萆薢为百合科菝葜属植物无刺菝葜和土茯苓等的根茎,在云南、四川等地亦作萆薢使用。另详红萆薢条。
【摘录】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萆薢
【出处】
出自《本草图经》:萆薢,今河。陕、京东、荆、蜀诸郡有之。根黄白色,多节,三指许大。苗叶俱青,作蔓生,叶作三叉,似山芋,又似绿豆叶。花有黄、红、白数种。亦有无花结白子者。春秋采根,暴干。今成德
【拼音名】
Bì Xiè
【英文名】
Sevenlobed Yam Rhizome, Foochow Yam Rhizome, Mountain Yam Rhizome, Hypoglaucous Collett Yam Rhizome
【别名】
百枝、竹木、赤节、白菝葜、川萆薢、粉萆薢、山田薯、土薯蓣、麻甲头
【来源】
药材基源: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的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ioscorea collettii Hook.f. var. hypoglauca(Palibin)Péi et Ting.采收和储藏:秋、冬二季挖取根茎,除去须根,去净泥土,切片晒干。
【原形态】
粉背薯蓣 多年生缠绕草质藤本。根茎横生,姜块状,断面姜黄色,表面生有许多须根。茎左旋,无毛,有时密被黄色柔毛。单叶互生;叶片三角状心形或卵状披针形,先端渐尖,边缘波状或近全缘,下面灰白色,沿叶脉及叶缘被黄白色硬毛,有些植株叶片边缘呈半透明干膜质,干后黑色。雌雄异株。雄花序单生或2-3个簇生于叶腋;雄花无梗,在花序基部由2-3剁簇生,至顶部常单生;苞片卵状披针形,小苞片卵形;花被碟形,先端6裂,裂片黄色,干后黑色;雄蕊3枚,着生于花被管上,花丝较短,花开放后药隔变宽,约为花药的一半,呈短叉状,退化雄蕊有时花丝状,与3个发育雄蕊互生。雌花序穗状;花全部单生,子房下位,柱头3裂,退化雄蕊呈丝状体。蒴果有3翅,两端平截,先端与基部通常等宽,成熟后反曲下垂;种子2颗,着生于中轴中部,成熟时四周有薄膜状翅。花期5-8月,果期6-10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00-1300m的山腰陡坡、山谷缓坡或水沟边阴处的混交林边缘或疏林下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河南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【性状】
性状鉴别 根茎呈竹节状,类圆柱形,有分枝,表面皱缩,常残留有茎枯萎疤痕及未除尽的细长须根。商品多为不规则的薄片,大小不一,厚约0.5mm,边缘不整齐,有的有棕黑色或灰棕色的外皮。切面黄白色或淡灰棕色,平坦,细腻,有粉性及不规则的黄色筋脉花纹(维管束),对光照视,极为显着。质松,易折断。气微,味基、微辛。以片大而薄、切面黄白色者为佳。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:外层为多列木栓化细胞。皮层较薄,近木栓层的细胞壁木质化,有明显的壁孔,皮层中有粘液细胞,长68-82μm,直径约54μm,内含草酸钙针晶束。中柱散有外韧型维管束。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。
【化学成份】
粉背薯蓣的根茎得到9个甾类成分:薯蓣皂甙元(diosgenin),雅姆皂甙元(yamogenin),△3.5-脱氧替告皂甙元(△3.5-deoxytigogenin),△3.5-脱氧新替告皂甙元(△3.5deoxyneotigogenin),薯蓣皂甙元棕榈酸酯(diosgenin palmitate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和另1对差向异构体:薯蓣皂甙元乙酸酯(diosgenin acetate)与雅姆皂甙元乙酸酯(yamogenin acetate);还得到2个甾甙:粉背薯蓣皂甙A(hypoglaucine A),原粉背薯蓣皂甙A(protohypoglaucine A)。 根茎含粉背薯蓣皂甙(hypoglaucine) A,原粉背薯蓣皂甙(protohypoglaucine)A,纤细薯蓣皂甙(gracillin),原纤细薯蓣皂甙(progracillin)。
【药理作用】
1.山萆薢根茎中所含之薯蓣皂甙或薯蓣皂素毒甙有杀昆虫作用。薯蓣皂甙、克拉塞林甙还有杭真菌作用(如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的作用。
【鉴别】
1.本品温水提取液置于具塞试管中,振摇1分钟,产生大量泡沫,放置10分钟,泡沫没有明显的消失。(检查皂甙)2.本品温水提取液加入2%红血球混悬液数滴,放置后血液逐渐被溶解使提取液呈红色透明。3.薄层层析:本品粉末加2mol/L盐酸水解,残渣用水洗至中性,烘干后加石油醚回流提取,回收石油醚,残渣用氯仿溶解,点于硅胶板上,氯仿-丙酮(93:7)展开,3%磷钼酸醇液喷雾显色,以薯蓣皂甙元为对照品,样品液色谱在与对照溶液色谱的相应位置上,有相同的蓝色斑点。
【性味】
苦;平
【归经】
肝;胃;膀胱经
【功能主治】
祛风湿;利湿浊。主膏淋;白浊;疮疡;湿疹;风湿痹痛
【用法用量】
内服:煎汤,10-15g;或入丸、散。
【注意】
肾虚阴亏者忌服。1.《本草经疏》:下部无湿,阴虚火炽,以致溺有余沥,茎中痛,及肾虚本经逢原》:阴虚精滑及元气下陷不能摄精,小便频数,大便引急者,误用病必转剧。
【附方】
①治真元不足,下焦虚寒月、便白浊,频数无度,被面如油,光彩不定,漩脚澄下,旋如膏糊;或小便频数,虽不白浊,亦能治疗: 益智仁、川萆薢、石菖蒲、乌药各等分。为细末。每服三钱,水一盏半,入盐一捻,同煎至七分,温服,食前。(《杨氏家藏方》萆薢分清散)②治小便频数: 川萆薢(洗)为细末,酒和为丸如桐子大。每服七十丸,空心、食前,盐汤、盐酒任下。(《济生方》萆薢丸)③治小肠虚冷,小便频数: 牛膝(酒浸,切,焙)、续断、芎藭各半两,萆薢二两。上四味,捣罗为末,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。空心盐汤下四十丸;或作汤,入盐煎服亦得。(《痔漏: 萆薢、贯仲等分。捣罗为末。每服二钱,温酒调下,空心,食前服。(孙用和)
【各家论述】
1.《纲目》:萆薢,足阳明、厥阴经药也。厥阴主筋属风,阳明主肉属湿,萆薢之功,长于去风湿,所以能治缓弱顽痹、遗浊、恶疮诸病之属风湿者。萆薢、菝葜、土茯苓,三物形虽不同,而主治之功不相远,岂亦一类数种乎雷敩《炮炙论》序云: 囊皱漩多,夜煎竹木。竹木,萆薢也。液多白浊,皆是湿气下流,草葱能治阳明之湿而固下焦,故能去浊分清。《杨倓家藏方》治真元不足,下焦虚寒,小便频数,白浊如膏,有萆薢分清钦,正此意也。又杨子建《万全护命方》云:凡人小便额数不计度数,便茎内痛不可忍者。此疾必先大腑秘热不通,水液只就小肠,大腑愈加乾竭,甚则浑身热,心躁思凉水,如此即重症也:此疾本因贪酒色)积有热毒,腐物瘀血之类,随虚水入于小肠,故便时作痛也。不饮酒者)必平生过食辛热荤腻之物,又因色伤而然,此乃小便频数而痛,与痔瘘环疮。
【摘录】
《中华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