菽
拼音
shū笔顺
一 丨 丨 丨 一 一 亅 丿 丶 ㇇ ㇏同音字
拼音为shū的字 拼音为shu的字基础解释
豆类的总称:不辨~麦。详细解释
豆类的总称
尗,豆也。象菽豆生之形也。——《说文》。按,象戴种而出之形,下其根也。一,地也。指事。
菽草之难杀者也。——《汉书·五行志》
菽者稼最强。古谓之尗,汉谓之豆,今字作菽。菽者,众豆之总名。然大豆曰菽,豆苗曰霍,小豆则曰荅。”
——《春秋·考异郵》
中原有菽,小民采之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小宛》
俗孝家家供菽水。——陆游《湖堤暮归》
又如:菽水(指豆和水,指菲薄的饮食,形容生活的清苦;指晚辈对长辈的奉养);菽水藜藿(粗茶淡饭。藜藿:野菜;豆叶);菽乳(即豆腐);菽麦(大豆和麦);菽麦不分(豆、麦不分。亦指是非、好坏不分)
〈名〉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菽-中華語文大辭典菽菽ㄕㄨˊshúㄕㄨshū〈書〉豆類的統稱。[例]~粟∣不辨~麥∣~水承歡。
菽-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菽 shū
名豆类的总称。《苦斋记》:“启陨箨以艺粟~,茹啖其草木之荑实。”
出处
引证
故事
造句
接龙
组词
shū
1、[菽麦]shū mài
1.豆与麦。《诗·豳风·七月》:“黍稷重穋,禾麻菽麦。”《礼记·内则》:“饘酏酒醴,芼羹菽麦。”清 黄燮清《十一月朔大雪》诗:“松柏无完枝,菽麦断萌蘖。” 2.比喻极易识别的事物。《左传·成公十八年》:“周子 有兄而无慧,不能辨菽麦。”《三国志·蜀志·彭羕传》:“愚夫不为也,况僕颇别菽麦者哉!”南朝 梁 刘孝标《辩命论》:“闻言如响,智昏菽麦,神之辨也。”
2、[菽粟]shū sù
泛指粮食:布帛~。
3、[赤菽]chì shū
即赤小豆。
4、[嘉菽]jiā shū
豆类作物的美称。
5、[申菽]shēn shū
香草名。
6、[采菽]cǎi shū
1.谓采摘豆叶。 2.喻夺取政权。语本《诗·小雅·小宛》:“中原有菽,庶民采之。”郑玄笺:“藿生原中,非有主也,以喻王位无常家也,勤於德者则得之。”《新唐书·文艺传中·苏源明》:“及史思明陷洛阳,有詔幸东京,将亲征。
7、[幽菽]yōu shū
亦作“幽尗”。豆豉。
8、[潘菽]pān shū
1.心理学家。江苏宜兴人。北京大学毕业。后留学美国,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。曾任南京大学校长,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长,中科院学部委员,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,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。主要著作有《心理学概论》、《社会的心理学基础》等。
9、[刍菽]chú shū
亦作“芻叔”。即刍豆。
10、[菽水]shū shuǐ
豆与水。指所食唯豆和水,形容生活清苦。语出《礼记·檀弓下》:“子路 曰:‘伤哉!贫也!生无以为养,死无以为礼也。’孔子 曰:‘啜菽饮水尽其欢,斯之谓孝。’”后常以“菽水”指晚辈对长辈的供养。
11、[水菽]shuǐ shū
《礼记·檀弓下》:“孔子 曰:‘啜菽饮水尽其欢,斯之谓孝。’”菽,泛指豆类。后以“水菽”借指粗淡的饮食,常用作孝养父母之典。《后汉书·刘平赵孝等传序》:“夫患水菽之薄,干禄以求养者,是以耻禄亲也。”宋 王安石《夜梦与和甫别》诗:“水菽中岁乐,鼎茵暮年悲。”
12、[荏菽]rěn shū
大豆。
13、[菽藿]shū huò
豆和豆叶。泛指粗劣的杂粮。
14、[茙菽]róng shū
即大豆。
15、[半菽]bàn shū
词语解释半菽ㄅㄢˋ ㄕㄨˊ拌有杂粮的粗食。汉书.卷三十一.陈胜项籍传:「今岁饥民贫,卒食半菽,军无见粮。」文选.刘孝标.广绝交论:「莫肯费其半菽,罕有落其一毛。」
16、[藿菽]huò shū
1.豆叶和大豆。泛指豆类植物。 2.比喻清贫的生活。
17、[巴菽]bā shū
即巴豆。
18、[禾菽]hé shū
谷类和豆类。
19、[麻菽]má shū
亦作“麻尗”。麻与豆。
20、[大菽]dà shū
大豆的一个品种。
21、[菽乳]shū rǔ
豆腐。
22、[菽藟]shū lěi
小草。喻小人。
23、[稻菽]dào shū
稻和菽。
24、[戎菽]róng shū
亦作“戎叔”。山戎 所种植的一种豆科植物。大豆。
25、[粱菽]liáng shū
米与豆。
26、[藜菽]lí shū
藜和菽。泛指粗粝之食。
27、[稻梁菽]dào liáng shū
指的是五谷杂粮。
28、[饮水啜菽]yǐn shuǐ chuò shū
饿了吃豆羹,渴了喝清水。形容生活清苦。
29、[鱼菽之祭]yú shū zhī jì
以鱼、豆为祭品的祭事。鱼、豆是常用食品,表明祭品的菲薄。《公羊传·哀公六年》:“陈乞 曰:‘常 之母有鱼菽之祭,愿诸大夫之化我也。’”何休 注:“齐 俗,妇人首祭事。言鱼豆者,示薄陋无所有。”南朝 宋 颜延之《陶徵士诔》:“灌畦鬻蔬,为供鱼菽之祭。”清 龚自珍《农宗》:“宅不什一,则不足以容鱼菽之祭,不足以容舂揄。”亦作“鱼菽之奠”。明 杨慎《祭毛以正文》:“同乡友生 杨慎 谨以薄陋鱼菽之奠,致祭于亡友乡进士 毛君 以正 之灵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