羌
拼音
qiāng笔顺
丶 丿 一 一 一 丿 乚同音字
拼音为qiāng的字 拼音为qiang的字基础解释
1.我国古代民族,原住在以今青海为中心,南至四川,北接新疆的一带地区,东汉时移居今甘肃一带,东晋时建立后秦政权(公元384—417)。 2.指羌族:~笛。~语。 3.姓。详细解释
(会意兼形声。从人,从羊,羊亦声。本义:羌族,古代西部民族之一)
同本义
西戎牧羊人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庸蜀羌髳。——《书·牧誓》
中国少数民族。主要聚居在四川省茂汶县、汶川县、松潘县境内
西戎 。中国古代西部的民族,分布在今甘肃、青海、四川一带,以游牧为主;和汉族杂处的部分羌人,逐渐从事农耕,与汉族融合
〈名〉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羌-中華語文大辭典羌羌ㄑ丨ㄤqiānɡ1.哺乳動物名。體形小,多為褐色短毛,雄羌頭上有角。行動敏捷,常出沒在清晨、傍晚的山林濃密林區,以嫩芽、鮮草為食。因吠聲跟狗相似,故又稱「吠鹿」。2.指羌族。大陸少數民族之一。分布於四川、貴州等地。3.〈書〉連詞。表示假設、轉折、並列等關係,相當於「乃」、「反而」等。[例]曰黃昏以為期兮,~中道而改路(《楚辭‧屈原‧離騷》)。4.〈書〉助詞。多用於句首。[例]~內恕己以量人兮,各興心而嫉妒(《楚辭‧屈原‧離騷》)。5.姓。
羌-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羌 qiāng
① 名 我国古代西部少数民族之一。 ② 助无实义,用于句首或句中。《离骚》:“~内恕己以量人兮。”
出处
引证
故事
造句
接龙
组词
qiāng
1、[羌族]qiāng zú
中国少数民族之一。人口20万(1990年)。分布在四川省阿坝等地。有本民族语言,多通汉语文。以农业为主,兼营畜牧。建有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。
2、[羌笛]qiāng dí
羌族管乐器,双管并在一起,每管各有六个音孔,上端装有竹簧口哨,竖着吹。
3、[西羌]xī qiāng
西汉 时对 羌 人的泛称。亦指 东汉 羌 人内徙定居在 金城、陇西、汉阳 等郡的一支。
4、[羌管]qiāng guǎn
即羌笛。
5、[颉羌]xié qiāng
古时泛指少数民族首领。
6、[党羌]dǎng qiāng
党项羌。古代 羌 族的一支。
7、[东羌]dōng qiāng
古代少数民族之一。
8、[黠羌]xiá qiāng
狡黠的 羌 人。
9、[渴羌]kě qiāng
1.亦作“渴羗”。晋王嘉《拾遗记·晋时事》:“有一羌人,姓姚名馥……好啜浊糟,常言渴於醇酒。羣辈常弄狎之,呼为‘渴羌’。”后因以称嗜酒的人。 2.用以称嗜茶的人。
10、[护羌]hù qiāng
“护羌校尉”的简称。
11、[氐羌]dī qiāng
我国古代少数民族 氐 族与 羌 族的并称。都居住在今西北一带。
12、[羌零]qiāng líng
即 先零羌,汉 代 西羌 的一支。
13、[婼羌]ruò qiāng
今作若羌。地名。在新疆南部。
14、[羌戎]qiāng róng
泛指我国古代西北部的少数民族。
15、[牢羌]láo qiāng
古代 西羌 部族名。
16、[黨羌]dǎng qiāng
党项羌。古代 羌 族的一支。《太平广记》卷三四七引 唐 裴铏《传奇·赵合》:“某姓 李氏,居於 奉天,有姊嫁 洛源 镇帅,因往省焉,道遭 党羌 所虏。”
17、[胡羌]hú qiāng
胡人和羌人。亦泛称西方和北方各族。
18、[羌帖]qiāng tiē
旧时我国 东北 地区对帝 俄 纸币的俗称。主要指流通于中东铁路沿线的华俄道胜银行、帝 俄 国家银行和中东铁道局所发行的金卢布、银卢布纸币。
19、[羌煮]qiāng zhǔ
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一种食品,后传入内地。
20、[羌胡]qiāng hú
指我国古代的 羌 族和 匈奴 族,亦用以泛称我国古代西北部的少数民族。
21、[蹄羌]tí qiāng
古代传说中的国名。
22、[发羌]fā qiāng
汉 代 西羌 的一支,分布于今 青海 西部、西藏 北部地区。
23、[青堂羌]qīng táng qiāng
古代少数民族名。
24、[参狼羌]cān láng qiāng
古代少数民族羌族中的一支。
25、[党项羌]dǎng xiàng qiāng
见“党项”。
26、[青羌坂]qīng qiāng bǎn
古 青羌 族所居之地。约在今 陕西 千阳、陇县 一带。
27、[平羌江]píng qiāng jiāng
是岷江流经青神县汉阳坝至乐山城东一段水路的古称。
28、[广汉羌]guǎng hàn qiāng
羌族的一支,居古 广汉 地。
29、[土羌活粉]tǔ qiāng huó fěn
别名山羌活。
30、[羌无故实]qiāng wú gù shí
指不用典故或没有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