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巾军
拼音
hóng jīn jūn笔顺
同音字
拼音为hóng的字 拼音为jīn的字 拼音为jūn的字 拼音为hong的字 拼音为jin的字 拼音为jun的字基础解释
1.南宋初北方人民抗金武装。1127年建立。以头裹红巾为标志。先后活动在河北、山西、陕西一带。 2.元末农民起义军。头裹红巾为标志。由韩山童、刘福通等领导。韩山童牺牲后,刘福通继续领导战斗,自山东向河南进击,队伍发展到十几万人。各地响应的,安徽有郭子兴,湘汉间有孟海马,湖北有徐寿辉等。 3.即1854年广东天地会起义军。详细解释
亦省称“ 红巾 ”。 南宋 初年北方抗 金 义军。因以红巾为标志而得名。后来 河北 、 淮北 地区也有。
《续资治通鉴·宋高宗建炎元年》:“先是 河东 之民,所在出攻城邑,皆用 建炎 年号。又有红巾军,於 泽 潞 间尝劫 宗翰 寨,故 金 捕红巾甚急;然真红巾不可得,多杀平民亡命者。”
元 末(公元1351年--1366年) 刘福通 等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,因头包红巾而得名。
《全元散曲·醉太平》:“堂堂大 元 ,姦佞专权,开河变钞祸根源,惹红巾万千。” 明 黄溥 《闲中今古录摘抄》:“﹝ 元 ﹞到末年,数当乱,任非其人,酷刑横歛, 台 温 处 之民,树旗村落,曰:‘天高皇帝远,民少相公多,一日三遍打,不反待如何?’由是谋叛者各起, 黄岩 方谷珍 因而肇乱, 江 淮 红巾徧四方矣。” 清 褚人穫 《坚瓠七集·元末红军》:“ 张仲举 在都,寄 浙 省参政 周玉坡 云:‘天子临轩授鉞频,东南无地不红巾。’”参阅《明史·韩林儿传》。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红巾军-中国历史辞典南宋初年北方抗金义军,因以红巾为标志而得名。太行山南段泽、潞一带的义军,在建炎元年(1127 年)即已建立,曾攻击全国左副元帅粘罕的大寨。后来河北、淮北地区也有红巾,实际上成为当时民间义军的通称。
元末农民利用白莲教组成的起义军。以红巾包头和红旗为号,故名。当时亦称红军或香军。起于至正十一年(1351 年),主要有下列四支:(1)刘福通部,拥立韩林儿为小明王,势力曾遍及黄河流域及西北、东北各地。(2)郭子兴部,在江淮地区发展。子兴死后,所部主要由朱元璋统率。至正十五年夏攻克集庆(治今江苏南京)后,元璋所部已改用黄旗,但在林儿被溺死前,名义上建制未改。(3)徐寿辉部,在长江中上游发展。陈友谅和明玉珍原来都是他的部下。(4)王权(布王三)和孟海马部,在襄阳起义。王权向北发展,称北锁红军;孟海马向南发展,称南锁红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