竈
拼音
zào笔顺
丶 丶 ㇇ 丿 丶 一 丨 一 丨 𠃍 一 丨 𠃍 一 一 一 乚 一 ㇄ 一同音字
拼音为zào的字 拼音为zao的字基础解释
见“灶”。详细解释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竈-漢語大字典竈
〔灶〕
《説文》:“२˯܌炊竈也。从穴,鼀省聲。竈,२˦Ȗ不省。”
zào 《廣韻》則到切,去号精。幽部。
(1)生火炊煮食物的设备。也作“२ˢ\u001D。如:锅灶;陶灶;行军灶;煤气灶。《説文·穴部》:“२˯܌炊竈也。”段玉裁注:“炊爨之處也。”《管子·輕重己》:“教民樵室、鑽鐩、墐竈、泄井,所以壽民也。”《史記·孫子吴起列傳》:“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竈,明日為五萬竈,又明日為三萬竈。”明費信《星槎勝覽·崑崙山》:“人無居竈,而食山果魚蝦,穴居樹巢而已。”又借指厨房。如:下灶。
(2)烧炼或锻造的设备。南朝梁江淹《别賦》:“守丹竈而不顧,鍊金鼎而方堅。”《晋書·嵇康阮籍傳論》:“臨鍛竈而不迴,登廣武而長歎。”
(3)灶神。《論語·八佾》:“與其媚於奥,寧媚於竈。”《淮南子·氾論》:“故炎帝於火而死為竈。”高誘注:“炎帝神農,以火德王天下,死託祀於竈神。”《禮記·祭法》:“王為羣姓立七祀:曰司命……曰竈。”鄭玄注:“竈主飲食之事。”鲁迅《彷徨·祝福》:“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,接着一声钝响,是送灶的爆竹。”
(4)通“造”。《廣雅·釋言》:“२˯܌造也。”清朱駿聲《説文通訓定聲·需部》:“२˯܌叚借為造。”1.建造。《盄和鐘》:“丕顯朕皇祖受天命,竈有下國。”2.祭名。《周禮·春官·大祝》“掌六祈以同鬼神示:一曰類,二曰造”漢鄭玄注:“故書‘造’作‘竈’。杜子春讀竈為造次之造,書亦或為造。造,祭於祖也。”
【竈】21画 3071·7 zào ㄗㄠˋ 則到切,去,号韻,精。覺部。㊀生火做飯的設備。左傳 成十六年:“塞井夷竈,陳於軍中,而疏行首。”史記六五 孫子傳:“齊軍入 魏地爲十萬竈,明日爲五萬竈。”也指燒煉或鍛造的設備。文選 南朝 梁 江文通(淹)别賦:“守丹竈而不顧,鍊金鼎而方堅。”㊁竈神。論語 八佾:“與其媚於奧,寧媚於竈。”見“竈神”。㊂祭名。史記 武帝紀:“於是天子始親祠竈。”參見“五祀3”。
出处
引证
故事
造句
接龙
组词
zào
1、[祠竈]cí zào
祀灶。《史记·孝武本纪》:“是时 李少君 亦以祠灶、穀道、却老方见上,上尊之。”司马贞 索隐:“如淳 曰:‘祠灶可以致福。’案:礼灶者,老妇之祭,盛於盆,尊於瓶。《説文》、《周礼》以灶祠 祝融。《淮南子》炎帝 作火官,死为灶神。”《资治通鉴·汉武帝元光二年》:“李少君 以祠灶却老方见上。”胡三省 注:“祠灶者,祭灶以致鬼物,化丹砂以为黄金,以为饮食器,可以延年,方士之言云尔。”参见“祀灶”、“祭灶”。
2、[野竈]yě zào
山野人家的灶。唐 陆龟蒙《樵人十咏·樵家》:“山棚日纔下,野灶烟初起。”
3、[竈煤]zào méi
灶上烟煤。可制墨,因作墨的代称。宋 苏轼《孙莘老寄墨》诗之三:“瓦池研灶煤,苇管书柹叶。”
4、[竈膛]zào táng
即灶肚。谢方祠《九个炊事员》:“灶膛里火光熊熊,他的身体却在我的胸前渐渐变冷了。”刘云鹏《柳河屯烽火》第一章三:“九兰 见 庆虎 捋胳膊挽袖子的架势,故意装作安然无事的样子,照旧向灶膛里添柴烧火,继续做饭,一声不响。”参见“灶肚”。
5、[谢竈]xiè zào
祭祀灶君。周振鹤《苏州风俗·岁月·六月》:“谢灶:六月初四、十四、二十四日,比户媚灶。谚云:‘三番谢灶,胜做一坛清醮。’祀时以米粉作糰,曰谢灶糰子;并素羞三簋而已。”参阅《苏州府志》卷三。
6、[媚竈]mèi zào
比喻阿附权贵。汉 崔寔《政论》:“长吏或实清廉,心平行洁,内省不疚,不肯媚灶。”《隶释·汉太尉陈球碑》洪适 释:“东汉 閽寺之盛,人主拱手,君子丧气,然刚毅之士寧接踵以赴死,不詘身以媚灶。”明 陈汝元《金莲记·构衅》:“念吾儕势焰倾朝,那个不脂韦媚灶?”参见“媚奥”。
7、[窰竈]yáo zào
亦作“窑灶”。古代一种熏烟御敌的军事设置。《墨子·备穴》:“斩艾与柴长尺,乃置窑灶中。先垒窑壁,迎穴为连。”
8、[火竈]huǒ zào
烧火做饭的设备。多以砖坯砌成。马烽 西戎《吕梁英雄传》第四回:“﹝ 康肉肉 ﹞把 康 家祠堂打扫得一干二净,门上挂起维持会的牌子,里面立起火灶。”
9、[竈爷]zào yé
灶神的俗称。《歧路灯》第三十回:“你明日不近前,我寻到您家,问土地、灶爷要你!”
10、[上竈]shàng zào
指茶坊酒肆的伙计。元 马致远《岳阳楼》第二折:“此间,正江楼茶罢人初散,你这 郭 上灶喫人讚,则俺乞化先生左右难,来寻你下榻 陈蕃。”《古今小说·宋四公大闹禁魂张》:“同入茶坊里,上灶点茶来。”司灶主炊。《水浒传》第二四回:“便拨一个土兵来使用,这厮上锅上灶地不乾净,奴眼里也看不得这等。”《红楼梦》第六五回:“却説跟的两个小厮,都在厨下和 鲍二 饮酒。那 鲍二 的女人 多姑娘 儿上灶。”
11、[竈墨]zào mò
锅底烟煤。清 钱泳《履园丛话·鬼神·鬼皂隶》:“候鬼来时,以灶墨涂其面。”
12、[竈丁]zào dīng
1.旧称煮盐工。清 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·滦阳消夏录六》:“以女嫁灶丁,助之晒盐,粗能自给。”王闿运《振威将军张君墓志铭》:“灶丁弗飭,挠通 皋西,负海十舍,摧旄刈倪。” 2.厨工。清 龚自珍《洞仙歌》词:“甘受灶丁怜,紫玉 无言,惭愧煞主人相见。”
13、[鸟竈]niǎo zào
因字形与“乌龟”相近,隐指妻有外遇的男子。明 沉鲸《双珠记·纩衣寄语》:“[丑笑介]敕赐我嫁夫。[内问]你要甚么样?[丑]凭我在梨园中寻个插科打諢会做会唱的风月鸟灶。”
14、[行竈]háng zào
1.可以移动的炉灶。指燃薪照物的炉灶。《说文·火部》:“烓,行灶也。”《说文·火部》:“煁,烓也。”清 段玉裁 注:“《小雅·白华》曰:‘樵彼桑薪,卬烘于煁。’…… 郭璞 云:‘今之三隅灶。’按,郑 笺云:桑薪,薪之善者,不以炊爨养人,反以燎於烓灶,用炤事物而已。然则行灶非为饮食之灶,若今火鑪,仅可炤物,自古名之曰烓,亦名之曰煁。” 2.可以移动的炉灶。指烧水煮饭用的简易炉灶。唐 白居易《履道西门》诗之一:“行灶朝香炊早饭,小园春暖掇新蔬。”《天雨花》第二回:“窗前一隻小小行灶,家中别无一些米麦。”郭沫若《搜苗的检阅》:“然而事实上却只是几个石块所拼斗起来的烧柴草的行灶。”
15、[减竈]jiǎn zào
战国 时,魏 将 庞涓 攻 韩,齐 将 田忌 孙膑 率师救 韩。孙膑 故意逐日减少军队的灶数,造成士卒日渐逃亡的假象,以迷惑 魏 军。魏 军果中其计,追至 马陵道 遭伏击,大败,涓 自杀。事见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。后遂用为典实。《后汉书·虞诩传》:“或问曰:‘孙臏 减灶而君增之。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,以戒不虞,而今日且二百里。何也?’”唐太宗《经破薛举战地》诗:“沉沙无故迹,减灶有残痕。”明 姚茂良《精忠记·应诏》:“纵有 孙子 减灶谋,我也未相让。”
16、[炀竈]yáng zào
《战国策·赵策三》:“卫灵公 近 雍疸、弥子瑕。二人者,专君之势以蔽左右。復涂侦 谓君曰:‘昔日臣梦见君。’君曰:‘子何梦?’曰:‘梦见灶君。’君忿然作色曰:‘吾闻梦见人君者,梦见日。今子曰梦见灶君而言君也,有説则可,无説则死。’对曰:‘日,并烛天下者也,一物不能蔽也。若灶则不然,前之人煬,则后之人无从见也。今臣疑人之有煬於君者也,是以梦见灶君。’君曰:‘善。’”谓在灶前向火,则蔽其光。后因以“煬灶”喻佞幸专权,蒙蔽国君。明 陈汝元《金莲记·廷谳》:“怕依丛煬灶出廷间,难免诛夷。”清 侯方域《南省试策一》:“凛乎有煬灶之惧,而又不敢尽其词也。”
17、[釜竈]fǔ zào
锅灶。汉 刘向《新序·杂事五》:“驊騮騄驥,天下之骏马也,使之与貍鼬试於釜灶之间,其疾未必能过貍鼬也。”唐 曹唐《赠南岳冯处士》诗之二:“夜阑著灰封釜灶,自忝文武养丹砂。”
18、[竈马]zào mǎ
1.木刻印刷在纸上的灶神像。宋 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·十二月》:“二十四日交年,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,备酒果送神,烧合家替代钱纸,帖灶马於灶上。”《日下旧闻考·风俗》引《月令广义》:“燕 俗,图灶神鋟於木,以纸印之,曰灶马,士民竞鬻,以腊月二十四日焚之,为送灶上天。” 2.灶神的坐骑。《新民晚报》1990.1.19:“上海 风俗从廿三夜开始为灶王备马做轿。灶马是用红纸糊成的。” 3.昆虫名。又称灶鸡、灶鳖鸡。唐 段成式《酉阳杂俎·虫篇》:“灶马,状如促织,稍大,脚长,好穴於灶侧。俗言灶有马,足食之兆。”明 李时珍《本草纲目·虫三·灶马》:“灶马处处有之,穴灶而居。”
19、[竈肚]zào dù
炉灶内腔。以栅中隔,上部承放燃料以燃烧,下部输送空气并容纳灰烬。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二十回:“灌了几桶的水,弄得灶肚里开了河。”
20、[贫竈]pín zào
指贫苦的煮盐灶户。明 叶永盛《浙江盐政第三疏》:“是额内方苦不足,额外何得有餘?果有餘,彼贫灶何不变卖救饥,而甘心枵腹以待毙?”
21、[竈间]zào jiān
厨房。清 龚自珍《洞仙歌》词序:“青阳 尚书(王宗诚)有女公子与内子友善,貽内子 漳 兰一盆……俄女公子仙去,兰亦死,弃盆灶间三年矣。”
22、[竈界]zào jiè
1.:“送灶…… 上海 以及 江 南地区一般又讲作‘送灶界’。”
23、[隐竈]yǐn zào
《后汉书·向栩传》:“﹝ 向栩 ﹞少为书生,性卓诡不伦。恒读《老子》,状如学道。又似狂生,好被髮,著絳綃头。常於灶北坐板牀上,如是积久,板乃有膝踝足指之处……会 张角 作乱,栩 上便宜,颇讥刺左右,不欲国家兴兵,但遣将於 河 上北向读《孝经》,贼自当消灭。”后即以“隐灶”用作死读书但不成才的典故。唐 李端《杂歌》:“向栩 非才徒隐灶,田文 有命那关户。”
24、[掌竈]zhǎng zào
主持烹调。曹禺《北京人》第二幕:“这些个地方没有一个掌柜的我不熟,没有一个掌灶的、跑堂的、站柜台的我不知道。”
25、[竈地]zào dì
盐民聚居设灶煮盐的地方。《清会典·户部三·尚书侍郎职掌五》:“凡田地之别,有民田,有更名地,有屯田,有灶地。”原注:“长芦、山东、两淮、浙江、福建、广东 灶丁之地曰灶地。”
26、[竈泡]zào pào
盐场的别称。清 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·槐西杂志四》:“沧州 一带海滨煮盐之地,谓之灶泡,袤延数百里,并斥卤,不可耕种。”
27、[聋竈]lóng zào
行灶的别称。《墨子·备城门》:“城上三十步一聋灶。”毕沅 校注:“聋,疑垄字。”孙诒让 间诂:“《史记·滑稽传》:‘以壠灶为椁。’……此垄灶在城上为之,以具火,盖即行灶也。”
28、[竈君]zào jūn
灶神的别称。《战国策·赵策三》:“今子曰梦见灶君而言君也,有説则可,无説则死。”宋 范成大《祭灶词》:“古传腊月二十四,灶君朝天欲言事……男儿酌献女儿避,酹酒烧钱灶君喜。”《英烈传》第四回:“今日是腊月二十四,‘经’里面説,天下的灶君,同天下的土地,今夜上天,奏知人间善恶。”《日下旧闻考·风俗》引 明 刘侗 于奕正《帝京景物略》:“十二月二十四日,以糖剂饼、黍糕、枣、栗、胡桃、炒豆祀灶君,以槽草秣灶君马,谓灶翌日朝天去,白家间一岁事。祝曰:好多説,不好少説。”周立波《桐花没有开》:“你们这班后生子,没有吃得油盐足,把土地菩萨都打得稀烂,灶君王爷也撕掉。”
29、[避竈]bì zào
亦作“避灶”。避人而不当灶。《庄子·寓言》:“其往也,舍者迎将其家,公执席,妻执巾櫛,舍者避席,煬者避灶。”成玄英 疏:“然火之人,不敢当灶。”明 何良俊《四友斋丛说·子一》:“舍者避席,煬者避灶。”
30、[竈团]zào tuán
1.:“祭灶食品也是有讲究的,最重要的是灶团和元宝糖。灶团即糯米团子。”
31、[竈栏]zào lán
灶上搁镬子的隆起部分。状如井栏,故称。《三刻拍案惊奇》卷十八:“他一跳坐在灶栏上,拿一个木杓兜起来,只﹝顾﹞吃。”
32、[起竈]qǐ zào
1.指开伙备办饭菜。《三侠五义》第五一回:“赵虎 他却耐不得,向庙内借了碗盏傢伙,自己起灶,叫伴当打酒买肉,合心配口而食。” 2.拆除灶头。鲍昌《庚子风云》第一部第七章:“我不立逼着他们拔锅起灶,扫地出门,这已经算是我的恩典了。”
33、[锅竈]guō zào
即灶。生火做饭的设备。郭沫若《行路难》下篇四:“这两对夫妇是不同锅灶的,小的一对夫妇就像用人一样。”柳青《铜墙铁壁》第四章:“因为暖季嫌窑里热,庄户人多半在院里筑起锅灶,上面用席片搭着顶棚做饭。”茹志鹃《关大妈》五:“锅灶还砌在原来的地方。”
34、[竈堂]zào táng
方言。厨房。《何典》第四回:“只晓得烧茶煮饭,踏杀灶堂泥。”
35、[竈额]zào é
即灶突。唐 姚合《酬任畴协律夏中苦雨见寄》诗:“溼烟凝灶额,荒草覆墙头。”清 方以智《通雅·宫室》:“灶额,灶突也。”参见“灶突”。
36、[竈廪]zào lǐn
指行炊处和贮粮处。宋 欧阳修《夷陵县至喜堂记》:“又教民为瓦屋,别灶廩,异人畜,以变其俗。”
37、[冷竈]lěng zào
亦作“冷灶”。久不生火的灶。亦表示贫寒。唐 刘驾《送人登第东归》诗:“所居似清明,冷灶起新烟。”《醒世姻缘传》第五三回:“间壁一个开胭脂粉铺的 老朱,问其所以,知道 郭氏 已经跟人逃走,与了 小璉哥 些饭吃,合 小璉哥 到了家中,前后看了一遍,一无所有,冷灶清锅,好不凄惨。”
38、[垄竈]lǒng zào
亦作“壠灶”。土灶,就地砌起的灶。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:“请为大王六畜葬之。以壠灶为椁,铜歷为棺……衣以火光,葬之於人腹肠。”
39、[竈眉]zào méi
灶旁;灶边。康有为《大同书》绪言:“或老夫无衣,扶杖於树底;或病嫗无被,夕卧於灶眉。”
40、[井竈]jǐng zào
1.井与灶。亦借指家园、故居。《穀梁传·宣公十五年》:“古者公田为居,井灶葱韭尽取焉。”晋 陶潜《归园田居》诗之四:“井灶有遗处,桑竹残朽株。”唐 杜甫《咏怀》诗之二:“井灶任尘埃,舟航烦数具。”郭沫若《访日杂咏·吊千代松原》:“八年烽燧生灵苦,两弹鈿环井灶空。” 2.四川、云南 等地煎制井盐的工场。《清史稿·食货志一》:“盐场井灶,另编排甲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