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举制
拼音
kē jǔ zhì笔顺
同音字
拼音为kē的字 拼音为jǔ的字 拼音为zhì的字 拼音为ke的字 拼音为ju的字 拼音为zhi的字基础解释
我国封建社会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。始于隋,分级考试,有县试、府试、院试、乡试、会试、殿试。1905年废。词语来源该词语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。词语造句1、科举制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一大优秀政治遗产,科举制所体现的公开、公平、公正的精神,具有恒久的价值。2、探索了科举制与书院发展的历程,认为科举与书院共生、共存、共兴、共衰。3、从教育评价的历史来看,我国比西方悠久,一般认为,中国的科举制乃是教育评价的开始。4、辽、金、元三代科举制的比较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,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。5、科举制废除后,传统的官员选拔体制出现断层。6、近些年来,科举制的研究逐渐成为教育学、历史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之一。7、特别是在废除科举制之后,由于对西方的法律教育观念的吸收,从而对现代法律的职业化进程起到了促进作用。8、虽然现在已无科举制,但叶适要是看到目前状况或许也会有感叹。9、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,科举制的“匡时济俗”功能才能发挥出来。10、最初科举制改革的主张往往是一些妥协、调和的办法。11、以儒家学说为主要内容的科举制,支配了中国古代的教育。12、作为鼓励和促进新学堂、新教育发展的权宜之计详细解释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科举制度-中華語文大辭典同:科舉制度
科举制度-中国历史辞典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,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。隋文帝废除为世族垄断的*九品中正制,于开皇七年(公元587 年)设志行修谨、清平干(幹)济二科。炀帝时始置进士科。唐代于进士科外,复置秀才、明法、明书、明算诸科,又有一史、三史、开元礼、童子、道举等科。武则天亲行殿试,并增设武举。其由皇帝特诏举行者称制科。诸科之中,惟进士科为常设,最为重要。宋以后科举均用经义。明清两朝以《四书》、《五经》的文句为题,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,解释须依朱熹《四书集注》等书。清光绪三十一年(1905 年)推行学校教育,科举制度即废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