禹
拼音
yǔ笔顺
丿 丨 𠃍 一 丨 𠃌 丨 ㇀ 丶上撇短平,上框扁方,平撇和横向笔画间距大致均匀。竖画正直居中。下框上宽下窄。上下中心对齐。
同音字
拼音为yǔ的字 拼音为yu的字基础解释
古人名。传说是夏朝第一个王,鲧之子。因治水有功,舜让位给他。他死后,子启即位,开始了世袭制度。详细解释
(象形。小篆字形。本义:虫名。《说文》:“虫也。”一说为龋虫) 远古夏部落领袖。姒姓,名文命,鲧之子
禹、 汤被之矣。(禹、汤(都)遭受过。传说夏禹曾经遭到九年水灾,商汤曾经遭到七年旱灾。被,遭受。)—— 汉· 贾谊《论积贮疏》
尧、 舜、 禹、 汤…皆应运而生者。——《红楼梦》
又如:禹功(夏禹治水的功绩);禹迹(相传夏禹治水,足迹遍于九州,后因称中国的疆域为禹迹);禹启(夏禹及其子启);禹鼎(大禹铸的铜鼎。象征国家的命运,代表九州,代表中国)
〈名〉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禹-中華語文大辭典禹禹ㄩˇyǔ1.夏朝的開國國君。因治水造福大眾,得舜禪讓。也作「大禹」。2.姓。
禹-漢語大字典禹
《説文》:“禹,蟲也。从厹,象形。ड़ܯ܌古文禹。”林义光《文源》认为金文禹字为虫名,“皆象頭足尾之形”。
yǔ 《廣韻》王矩切,上麌云。魚部。
(1)虫名。《説文·禸部》:“禹,蟲也。”徐鍇繫傳:“牙齒蟲病謂之齲齒。”《廣韻·麌韻》:“禹,蟲名。”
(2)夏朝开国的君主,亦称大禹、夏禹或禹。禹,姒姓,名文命。鲧的儿子。因领导人民治水有功,得舜禅位,立国为夏。见《史記·夏本紀》。《玉篇·禸部》:“禹,夏禹也。”《詩·大雅·文王有聲》:“豐水東注,維禹之績。”《史記·夏本紀》:“禹者,黄帝之玄孫而顓頊之孫也。”唐李沛《四水合流》:“禹鑿山川地,因通四水流。”
(3)舒。《廣雅·釋詁四》:“禹,舒也。”
(4)姓。《廣韻·麌韻》:“禹,姓。夏禹之後。王僧孺《百家譜》云:‘蘭陵蕭道游,娶禹氏女。’”
出处
引证
故事
造句
接龙
组词
yǔ
1、[大禹治水]dà yǔ zhì shuǐ
禹:三皇五帝时中原的领袖。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。
2、[禹门]yǔ mén
1.即龙门。地名。在山西河津县西北、陕西韩城县东北。相传为夏禹所凿,故名。 2.即龙门。指科举试场。
3、[天禹]tiān yǔ
天,中华文化信仰体系的一个核心,狭义仅指与地相对的天;广泛意义上的天,即道、太一、大自然、天然宇宙。
4、[禹契]yǔ qì
夏禹 和 商 的始祖 契。
5、[禹穴]yǔ xué
1.相传为夏禹的葬地。在今浙江省绍兴之会稽山。 2.指会稽宛委山。相传禹于此得黄帝之书而复藏之。 3.相传为夏禹决汉水时的住处。在今陕西省旬阳县东。
6、[禹孙]yǔ sūn
药草名。泽泻的别称。
7、[崇禹]chóng yǔ
夏 时舞曲名。
8、[禹鼎]yǔ dǐng
1.传说 夏禹 以九牧之金铸鼎,上铸万物,使民知何物为善,何物为恶。《左传·宣公三年》:“昔 夏 之方有德也,远方图物,贡金九牧,铸鼎象物,百物而为之备,使民知神、姦。故民入川泽山林,不逢不若。螭魅罔两,莫能逢之。”明 沉德符《野获编·释道·毁皇姑寺》:“观 世宗 屡諭,不特明晰事理,且曲揣人情,真是 禹 鼎 秦 镜。”清 赵翼《题稚存万里荷戈集》诗:“即今一卷《荷戈》诗,己如 禹 鼎铸魅魑。”清 何世麟《感赋》诗:“越 裳依旧防 倭 寇,禹 鼎何时铸 汉 奸。” 2.即九鼎。传说 禹 铸九鼎,象征九州。后因以喻国家领土、政权。陈毅《赣南游击词》:“贼子引狼输 禹 鼎,大军抗 日 渡 金沙。” 3.西周 晚期青铜器。宋 代《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》等书著录,称为“穆公鼎”。铭文二○五字,记述 禹 以 武公 的兵车百辆和徒御一千二百人随 周 王作战,俘获 鄂侯 事。1942年 陕西 岐山 又出一鼎,与 宋 代著录相同,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。
9、[舜禹]shùn yǔ
虞舜 和 夏禹 的并称。
10、[禹政]yǔ zhèng
禹刑。
11、[禹服]yǔ fú
《书·仲虺之诰》:“表正万邦,纘 禹 旧服。”孔 传:“继 禹 之功,统其故服。”服,王畿以外的疆土。后用以称 中国 九州之地。
12、[汤禹]tāng yǔ
大禹。即 夏禹,夏 代开国之君。
13、[禹膳]yǔ shàn
禹王 之饭食。比喻盛馔。
14、[禹葭]yǔ jiā
麦门冬的别名。
15、[禹谟]yǔ mó
大禹 治国的方略。
16、[禹域]yǔ yù
传说禹治洪水,走遍全国,故用作中国的代称。
17、[禹迹]yǔ jì
1.见“禹迹”。 2.亦作“禹跡”。相传 夏禹 治水,足迹遍于九州,后因称 中国 的疆城为 禹 迹。语出《书·立政》:“其克詰尔戎兵,以陟 禹 之迹。”孔 传:“以升 禹 治水之旧迹。”《左传·襄公四年》:“芒芒 禹 迹,画为九州。”唐 韩愈《鳄鱼文》:“况 禹 迹所揜,扬州 之近地,刺史县令之所治,出贡赋以供天地宗庙百神之祀之壤者哉!” 3.指 夏禹 治水的业绩。北周 庾信《周宗庙歌》之六:“功参 禹 迹,德赞 尧 门。”唐 章孝标《上浙东元相》诗:“何言 禹 跡无人继,万顷湖田又斩新。”
18、[禹鲧]yǔ gǔn
关于“中原”这一地域的认定,关于“禹布土于九州”中的“土”的理解,关于“鲧舜”忠奸的辨别,作者在书中都有着独到的见解。
19、[禹甸]yǔ diàn
本谓禹所垦辟之地。
20、[禹渎]yǔ dú
夏禹 开凿的水道。
21、[禹刑]yǔ xíng
即 夏 之《赎刑》。《左传·昭公六年》:“夏 有乱政而作《禹刑》,商 有乱政而作《汤刑》,周 有乱政而作《九刑》。三辟之兴,皆叔世也。”杜预 注:“夏、商 之乱,著 禹、汤 之法,言不能议事以制。”杨伯峻 注:“《尚书·吕刑序》云:‘吕 命 穆王 训 夏《赎刑》,作《吕刑》。’……是相传 夏 有《赎刑》,亦曰《禹刑》,未必为 禹 所作耳。”
22、[禹韭]yǔ jiǔ
麦门冬的别名。见 明 李时珍《本草纲目·草五·麦门冬》。
23、[禹碑]yǔ bēi
即岣嵝碑。凡七十七字,象缪篆,又象符箓。后人附会 夏禹 治水时所刻。碑在 湖南 衡山 云密峰。
24、[微禹]wēi yǔ
语本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:“美哉 禹 功!明德远矣。微 禹,吾其鱼乎!”本为歌颂 禹 治水的功绩,谓如无 禹 治水,则人皆将成鱼。后以为颂扬功德的套语。《宋书·武帝纪下》:“夫微 禹 之感,叹深后昆,盛德必祀,道隆百世。”《陈书·衡阳献王昌传》:“故以功深於微 禹,道大於惟 尧,岂直社稷用寧,斯乃黔黎是赖。”
25、[禹跳]yǔ tiào
犹禹步。谓 夏禹 跛行。
26、[伯禹]bó yǔ
夏禹。《书·舜典》:“伯禹 作司空。”孔颖达 疏引 贾逵 曰:“伯,爵也。禹 代 鯀 为 崇伯,入为天子司空,以其伯爵,故称 伯禹。”晋 郭璞《江赋》:“骇黄龙之负舟,识 伯禹 之仰嗟。”唐 张鷟《游仙窟》:“张騫 古迹,十万里之波涛;伯禹 遗踪,二千年之坂隥。”
27、[禹井]yǔ jǐng
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大禹陵风景区内的一口南宋古井。
28、[禹哀]yǔ āi
中药名。太一余粮的别称。见 明 李时珍《本草纲目·石二·太一余粮》。
29、[禹化]yǔ huà
禹为三皇五帝之一,追溯到3000年前,禹赐姓大将化弧,便有化姓。禹化的意思是化来自禹,有青出于蓝的意思。
30、[禹绩]yǔ jì
指夏禹治水的业绩。
31、[禹步]yǔ bù
谓跛行。相传 夏禹 治水积劳成疾,身病偏枯,行走艰难,故称。《尸子·君治》:“禹 於是疏 河 决 江,十年未闞其家,手不爪,脛不毛,生偏枯之疾,步不相过,人曰 禹 步。”《法言·重黎》“巫步多 禹”晋 李轨 注:“﹝ 禹 ﹞治水土,涉山川,病足,故行跛也……而俗巫多效 禹 步。”故亦称巫师、道士作法的步法为 禹 步。晋 葛洪《抱朴子·登涉》:“禹 步法:正立,右足在前,左足在后,次復前右足,以左足从右足併,是一步也。次復前右足,次前左足,以右足从左足併,是二步也。次復前右足,以左足从右足併,是三步也。如此 禹 步之道毕矣。”《北史·艺术传上·由吾道荣》:“及至 汾河,遇水暴长,桥坏,船渡艰难。是人乃临水 禹 步,以一符投水中,流便絶。”唐 王昌龄《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》诗:“松间白髮黄尊师,童子烧香 禹 步时。”清 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产龙》:“有 王媪 者,焚香 禹 步,且捺且咒。”
32、[禹稷]yǔ jì
指 夏禹 与 后稷。
33、[禹启]yǔ qǐ
指 夏禹 及其子 启。
34、[禹书]yǔ shū
指《山海经》。旧说《山海经》为 禹 所撰,故名。
35、[禹汤]yǔ tāng
夏禹和商汤。
36、[禹功]yǔ gōng
指 夏禹 治水的功绩。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:“美哉 禹 功,明德远矣。微 禹,吾其鱼乎!”清 戴名世《杨维岳传》:“践土而思 禹 功,食粟而思 稷 德。”
37、[禹挺唐]yǔ tǐng táng
指一个人自己生活在现代,但他很喜欢唐朝的文化,就幻想着自己活在那个朝代,学着唐代人得方式生活。。
38、[水禹刀]shuǐ yǔ dāo
庆国的镇国之宝。
39、[禹帐里]yǔ zhàng lǐ
传说中的北海神名。
40、[惭邓禹]cán dèng yǔ
南朝 齐 王融 急于功名,自认为很有声望,想在三十岁内就做到公卿,结果只做了中书郎,因此曾抚案而叹:“为尔寂寂,邓禹 笑人。”见《南齐书·王融传》、《南史·王融传》。按,东汉 邓禹 二十四岁就封侯,故云。后以“惭邓禹”指因功名迟暮而感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