磬
拼音
qìng笔顺
一 丨 一 𠃍 丨 一 丿 丿 ㇍ ㇇ 丶 一 丿 丨 𠃍 一同音字
拼音为qìng的字 拼音为qing的字基础解释
1.古代击乐器。用石或玉制成,形如曲尺,悬于架上,用木槌击奏。单一的叫特磬,成套的叫编磬。 2.寺庙中拜佛时敲打的钵形响器。用铜制成。详细解释
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。手又持小槌像击磬的形象。本义:古代乐器。用石或玉雕成。悬挂于架上,击之而鸣)
同本义
磬,乐石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小华之山多磬石。——《山海经·西山经》
泗滨浮磬。——《书·禹贡》
笙磬同音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鼓钟》
依我磬声。——《诗·商颂·那》
语寡人以忧者击磬。——《淮南子·泛论》
钟磬置于水中。——宋· 苏轼《石钟山记》
西门豹簪笔磬折,向河立待良久。——《西门豹治邺》
又如:磬人(负责治磬的官员);磬工(负责制磬的官员);磬色(玉磬的光彩);磬师(古乐官名);磬管(两种古乐器名)
适宜制磬的美石 。
如:磬石(适宜制磬的美石);磬错(磨磬用的石头)
弯腰。表示谦恭
簪笔磬折。——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
又如:磬折(弯腰;卑躬屈膝);磬沼(形容曲折的池)
假借为“骋”。纵马奔驰
抑磬控忌,抑纵送忌。——《诗·郑风·大叔于田》
通“罄”。空,尽
金积折廉,璧袭无理,磬龟无腹,蓍策日施 。——《淮南子·览冥》
〈名〉
〈动〉
〈形〉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磬-中華語文大辭典磬ㄑ丨ㄥˋqìnɡ打擊樂器名:1.以玉石或金屬製成。曲尺形,掛於架上用木槌敲擊發聲。可分單一的特磬及成組的編磬。2.通常由銅製成。中空,形狀像缽。於香客禮佛或寺廟舉行禮佛慶典時使用。
磬-漢語大字典磬
《説文》:“磬,樂石也。从石,殸象縣虡之形,殳,擊之也。古者毋句氏作磬。殸,籀文省;硜,古文从巠。”段玉裁本作“从石,☀象縣虡之形”,并注:“各本☀作殸,上屬。今正……(古文)各本篆體誤,今依《汗簡》正。”按:甲骨文与籀文同,“石”乃后人所加。
(一)qìng 《廣韻》苦定切,去徑溪。耕部。
(1)打击乐器。用石、玉或金属制成,悬挂在架上。有单个的特磬。也有成组的编磬。《説文·石部》:“磬,樂石也。古者毋句氏作磬。”《正字通·石部》:“磬,八音之石。古樂有黄鐘之磬,為六律正聲,曰特磬,設其一為一虡垂之;又有編磬,每虡所垂之數十有六。”《周禮·春官·眡瞭》:“眡瞭掌凡樂事,播鼗,擊頌磬、笙磬。”《史記·禮書》:“耳樂鐘磬,為之調諧八音以蕩其心。”宋王黼等《博古圖·磬總説》:“今兹之磬,非玉非石,乃鑄金而為之。”《紅樓夢》第四十回:“右邊洋漆架上,懸着一個白玉比目磬,旁邊掛着小槌。”又指制磬之石。《書·禹貢》:“泗濱浮磬。”孔穎達疏:“水中見石,似若水中浮然。此石可以為磬,故謂之浮磬也。”
(2)佛教打击乐器,以铜制成,形状似钵。敲击以集僧众或诵经礼谶。唐姚合《寄無可上人》:“多年松色别,後夜磬聲秋。”宋陸游《冬朝》:“聖賢雖遠讀書在,殊勝鄰翁擊磬聲。”自注:“釋氏謂銅鉢為磬。”《西遊記》第二十一回:“山凹裹果有一座禪院,只聽得鐘磬悠揚,又見那香煙縹緲。”
(3)缢杀。《禮記·文王世子》:“公族其有死罪,則磬于甸人。”鄭玄注:“縣縊殺之曰磬。”《資治通鑑·陳文帝天嘉四年》:“周主命司憲大夫拓跋迪造《大律》十五篇……五曰死刑,磬、絞、斬、梟、裂。”又指自缢。清全祖望《記李烈婦事》:“婦覺之,乃紿其小姑出視君舅飱,因遣婢隨之行,急懸帛于梁自磬,比小姑還,則氣已絶。”
(4)身形像磬一样弯曲。《禮記·曲禮上》“坐如尸,立如齊”漢鄭玄注:“磬且聽也,齊謂祭祀時。”唐孔穎達疏:“磬者,謂屈身如磬之折殺。”
(5)通“罄”。尽;空。《玉篇·石部》:“磬,或作罄。”清朱駿聲《説文通訓定聲·鼎部》:“磬,叚借為罄。”《淮南子·覽冥》:“磬☀無腹,蓍策曰施。”高誘注:“磬,空也。象磬,數鑽以卜,故空盡無腹也。”又状石声。《釋名·釋樂器》:“磬,罄也,其聲罄罄然堅緻也。”《禮記·樂記》:“石聲磬,磬以立辨。”鄭玄注:“磬當為罄,聲之誤也。”
(6)通“騁(chěng)”。放马疾驰。清阮元《釋磬》:“磬即騁之音近假借字。”《詩·鄭風·叔于田》:“叔善射忌,又良御忌,抑磬控忌,抑縱送忌。”毛傳:“騁馬曰磬,止馬曰控,發矢曰縱,從禽曰送。”
(7)通“俔(qiàn)”。譬喻。《詩·大雅·大明》“大邦有子,俔天之妹”毛傳:“俔,磬也。”唐陸德明釋文:“俔,《韓詩》作磬。磬,譬也。”
(8)方言。适才。章炳麟《新方言·釋詞》:“凡稱適纔為閒者,亦曰頃者。《荀子》:‘天下之悖亂而相亡,不待頃矣。’頃、磬同。蘄州謂適纔為磬子。”
(二)qǐng 《集韻》棄挺切,上迥溪。
击石声。《集韻·迥韻》:“磬,擊石聲。”
出处
引证
故事
造句
接龙
组词
qìng
1、[编磬]biān qìng
古代打击乐器,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石制的磬,用小木槌敲打奏乐。
2、[引磬]yǐn qìng
僧家的一种法器。多用铜制,形如小碗,底贯以纽,下附木柄。诵经念佛时用以调整音节。《水浒传》第九十回:“引磬响处,两碗红纱灯笼,引长老上升法座。”巴金《秋》二四:“坐在他对面的右边那个敲小引磬的年轻和尚接着用响亮的声音唱道:‘杜鹃叫落桃花月,血染枝头恨正长。’”
3、[石磬]shí qìng
1.一种石制的打击乐器。《礼记·乐记》“石声磬”唐 孔颖达 疏:“石声磬者,石磬也。”唐 段安节《乐府杂录·雅乐部》:“依月排之,每面石磬及编鐘各一架。”唐 卢纶《慈恩寺石磬歌》:“灵山石磬生海西,海涛平处与山齐。”《资治通鉴·后周世宗显德六年》:“处士 萧承训 校定石磬,今之在县者是也。” 2.一种石制的耕具。郭沫若《中国古代社会研究》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:“农业尚未十分发达,此外还有一重要的证据,便是当时的耕具还是石器(如《器物图录》中之三石磬即是犁头)。”
4、[击磬]jī qìng
演奏乐器。
5、[磬地]qìng dì
犹全国。磬,通“罄”。
6、[寒磬]hán qìng
凄清的磬声。
7、[霜磬]shuāng qìng
1.佛寺中的钵形铜乐器。磬为打击乐器,本用玉石制造,故称。 2.指磬声。
8、[磬人]qìng rén
负责治磬的官员。
9、[踢磬]tī qìng
杂技的一种。演员仰卧,双脚上举摆弄石磬作表演。
10、[晚磬]wǎn qìng
傍晚时寺院传出的磬声。
11、[磬沼]qìng zhǎo
形状曲折的池。
12、[笙磬]shēng qìng
1.古代谓陈于东方之磬乐。 2.笙和磬。磬,乐器。以玉石或金属制成,形状如曲尺。
13、[磬筦]qìng guǎn
亦作“磬管”。两种古乐器名。
14、[暮磬]mù qìng
寺院傍晚击磬之声。
15、[僧磬]sēng qìng
佛寺中敲击以集僧众的鸣器或钵形铜乐器。亦指击磬声。
16、[磬钟]qìng zhōng
1.见“磬鐘”。 2.亦作“磬钟”。两种古乐器名。
17、[磬声]qìng shēng
1.击磬的声音。 2.指代将帅。
18、[自磬]zì qìng
亦作“自罄”。自缢。
19、[磬甸]qìng diàn
语出《礼记·文王世子》:“公族其有死罪,则磬于甸人。”后用以指犯有死罪的贵族和显宦。
20、[磬口]qìng kǒu
见“磬口梅”。
21、[仙磬]xiān qìng
指僧寺或道院中敲磬的声音。磬,状如云板,鸣以集众。
22、[离磬]lí qìng
古乐器名。由一系列音频不同的磬组成,按一定次序悬挂在架子上,供打击演奏。
23、[羽磬]yǔ qìng
传说中的 瀛洲 石磬,因轻而鸣。
24、[磬工]qìng gōng
负责治磬的官员。
25、[磬叔]qìng shū
磬的创造者 无句氏 的别称。
26、[磬虡]qìng jù
挂磬的架子。
27、[天磬]tiān qìng
道家叩齿法。
28、[韵磬]yùn qìng
琴名。
29、[宝磬]bǎo qìng
磬的美称。汉 荀悦《<汉纪>序》:“凡祥瑞,黄龙见,凤凰集……宝鼎昇,宝磬神光见。”晋 常璩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:“绥和 五年,又上宝磬十六,刘向 以为美化所降,用立辟雍。”明 杨珽《龙膏记·成隟》:“听宝磬声传九衢,看雁塔影掛清溪。”
30、[磬管]qìng guǎn
见“磬筦”。
31、[圆磬]yuán qìng
佛教法器名。
32、[掉磬]diào qìng
亦作“掉罄”。急躁厌烦;争论。《礼记·内则》“舅姑若使介妇,毋敢敌耦於冢妇”汉 郑玄 注:“虽有勤劳,不敢掉磬。”陆德明 释文:“《隐义》云:齐 人以相绞訐为掉磬。崔 云:北海 人谓相激事为掉磬也。”孔颖达 疏:“庾氏 云:齐 人谓之差訐。”《新唐书·权万纪传》:“万纪 与侍御史 李仁发 既以言得进,颇掉罄自肆,众情懔懔。”清 龚自珍《投包慎伯》诗:“乾隆 狂客发此议,君復掉罄今公卿。”郭沫若《读<随园诗话>札记·脉望与牡丹》:“袁枚 因晚年始得子,每以无子自傲。其实正如他所说:‘有子无子何须掉磬?’(掉磬是争论之意。)”
33、[铁磬]tiě qìng
古代值夜报时的一种器具。也称云板。
34、[磬虫]qìng chóng
一种鸣声如击磬的秋虫。
35、[浮磬]fú qìng
水边一种能制磬的石头。
36、[磬控]qìng kòng
纵马和止马。泛指驭马。
37、[磬折]qìng shé
1.弯腰。表示谦恭。 2.犹言卑躬屈膝;受屈辱。 3.泛指人身、物体或自然形态曲折如磬。 4.形容声音抑扬宛转。
38、[磬浄]qìng jìng
干净无余。磬,通“罄”。
39、[晩磬]wǎn qìng
傍晚时寺院传出的磬声。
40、[微磬]wēi qìng
谓上身稍向前倾折,表示恭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