皰
拼音
pào笔顺
㇇ 丿 丨 ㇇ 丶 丿 𠃌 𠃍 一 乚同音字
拼音为pào的字 拼音为pao的字基础解释
同“疱”。详细解释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皰-中華語文大辭典皰疱ㄆㄠˋpào皮膚上長出的水泡狀小顆粒。多因皮脂分泌過盛或病毒所引起。
皰-中華大字典1、皰讀音:皮敎切,庖去聲,披敎切,音礮,效韻。釋文:面生气也。見《說文》。
〔注〕:面瘡也。
〔按玉篇云。面皮生气也。一切經音義云。面生熱气也。又云。江南呼䨾子。山東名㿎沮。正字通云。凡手足臂肘暴起如水泡者謂之~〕。
2、疱讀音:披敎切,音砲,效韻。釋文:腫病也。見《集韻》。
3、疱讀音:皮敎切,音泡,效韻。釋文:皰或字。《集韻》:皰。面生氣也。或作~。
4、巃釋文:同皰。見《龍龕手鑑》。
5、靤讀音:皮敎切,音骲,效韻。釋文:
❶面瘡。見《玉篇》。
❷皰或字。《集韻》:皰。面生气也。或从面。
6、䶌讀音:皮敎切,音泡,效韻。釋文:面瘡。見《玉篇》。〔集韻云。皰、或作~〕。
7、俧釋文:同見。見《集韻》。
出处
引证
故事
造句
接龙
组词
pào
1、[面皰]miàn pào
病名。因受风热而生的面部疮皰。隋 巢元方《诸病源候论·面皰候》:“面皰者,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皰头如米大,亦如穀大,白色者是也。《养生方》云:‘醉不可露卧,令人面发疮皰。’”
2、[皴皰]cūn pào
粗糙而有疙瘩。唐 韩愈《答柳柳州食虾蟆》诗:“虽然两股长,其奈脊皴皰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