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毛
拼音
bái máo笔顺
同音字
拼音为bái的字 拼音为máo的字 拼音为bai的字 拼音为mao的字基础解释
1.白色的毛。《诗·秦风·东邻》“有马白颠”宋 朱熹 集传:“白颠,额有白毛,今谓之的顙。”《三国志·蜀志·马良传》:“乡里为之谚曰:‘马氏 五常,白眉最良。’良 眉中有白毛,故以称之。”唐 骆宾王《咏鹅》:“白毛浮緑水,红掌拨清波。” 2.指白发。唐 贾岛《送路》诗:“叹命无知己,梳头落白毛。” 3.指白色霉菌。明 郎瑛《七修类稿·国事八·土木之败》:“丁卯、戊辰年,浙江 绍兴,山移地动,白毛遍生。”闻捷《海燕》:“我住的房子里,墙角、桌腿、箱盖、鞋帮,都长出了一层白毛,间或也杂有铜绿的斑点,散发着浓重的霉烂气息。”何永鳌《火焰山上四十天》:“两边的石墙上长满了白毛,一股呛人的霉气直往鼻子里钻。” 4.茶名。清 周亮工《六安梅花片》诗:“緑舌遥从云际剪,白毛疑是雨前敷。”详细解释
白色的毛。
《诗·秦风·东邻》“有马白颠” 宋 朱熹 集传:“白颠,额有白毛,今谓之的顙。”《三国志·蜀志·马良传》:“乡里为之谚曰:‘ 马氏 五常,白眉最良。’ 良 眉中有白毛,故以称之。” 唐 骆宾王 《咏鹅》:“白毛浮緑水,红掌拨清波。”
指白发。
唐 贾岛 《送路》诗:“叹命无知己,梳头落白毛。”
指白色霉菌。
明 郎瑛 《七修类稿·国事八·土木之败》:“丁卯、戊辰年, 浙江 绍兴 ,山移地动,白毛遍生。” 闻捷 《海燕》:“我住的房子里,墙角、桌腿、箱盖、鞋帮,都长出了一层白毛,间或也杂有铜绿的斑点,散发着浓重的霉烂气息。” 何永鳌 《火焰山上四十天》:“两边的石墙上长满了白毛,一股呛人的霉气直往鼻子里钻。”
茶名。
清 周亮工 《六安梅花片》诗:“緑舌遥从云际剪,白毛疑是雨前敷。”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白毛-汉语大词典白毛1.白色的毛。
●《诗·秦风·东邻》“有马白颠”宋朱熹集传:“白颠,额有白毛,今谓之的颡。”
●《三国志·蜀志·马良传》:“乡里为之谚曰:‘马氏五常,白眉最良。’良眉中有白毛,故以称之。”
●唐骆宾王《咏鹅》:“白毛浮绿水,红掌拨清波。”
2.指白发。
●唐贾岛《送路》诗:“叹命无知己,梳头落白毛。”
3.指白色霉菌。
●明郎锳《七修类稿·国事八·土木之败》:“丁卯、戊辰年,浙江绍兴,山移地动,白毛遍生。”
●闻捷《海燕》:“我住的房子里,墙角、桌腿、箱盖、鞋帮,都长出了一层白毛,间或也杂有铜绿的斑点,散发着浓重的霉烂气息。”
●何永鳌《火焰山上四十天》:“两边的石墙上长满了白毛,一股呛人的霉气直往鼻子里钻。”
4.茶名。
●清周亮工《六安梅花片》诗:“绿舌遥从云际剪,白毛疑是雨前敷。”
白毛草
【出处】
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
【拼音名】
Bái Máo Cǎo
【别名】
伏地蜈蚣草(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)。
【来源】
为紫草科植物紫筒草的全草。夏季采收,晒干。
【原形态】
多年生草本,高达80厘米。根细,稍带紫红色,生数茎。茎直立,枝铺散,全株密生开展的白毛。叶互生,无柄,长圆状披针形乃至广线形,长2~3.5厘米,宽3~4毫米,先端钝。总状花序生于茎顶,较长,有苞叶;萼片5,披针状线形,基部合生;花冠浅红紫色或蓝紫色,外面有毛,花筒细长,长约7毫米,裂片短而钝,卵圆形,略张开。小坚果卵状三棱形,先端尖,长约2毫米,有短柄,表面具有大小不等的疣状微凸起。花期4~6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
生于草原、沙漠地区的固定沙地、山坡、沙质地。分布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陕西等地。
【性味】
苦,温。
【功能主治】
治小关节疼痛。
【附方】
治小关节疼痛:白毛草三钱,煮水内服,长期服用或加桑椹三钱同煮,效果更好。也可制成散剂服用。
【摘录】
《*辞典》
出处
引证
故事
造句
bái máo
1、歌剧《白毛女》是对万恶的旧社会的血泪控诉。
接龙
组词
近义词
bái máo
1、[白毫]bái háo
1.白毛。 2.见“白毫相”。 3.泛指白色的光芒。 4.指毛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