灻
拼音
chì笔顺
一 丨 一 丶 丿 丿 ㇏同音字
拼音为chì的字 拼音为chi的字基础解释
古同“赤”。详细解释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灻-中華大字典1、灻釋文:同赤。見《篇海》。
2、堤讀音:昌石切,音尺,陌韻。釋文:赤本字。《說文赤部》:~。南方色也。从大火。
3、赤讀音:昌石切,音尺,陌韻。釋文:
❶本作堤。《說文》:堤。南方之色也。從大火。《段注》:火者、南方之行。故~爲南方之色。从大者、言大明也。
❷盛陽之氣也。見《白虎通三正》。
❸赫也。太陽之色也。見《釋名釋采帛》。
❹火色也。見《水經渭水注》引《洪範五行傳》。
❺心色也。《素問風論》:其色~。
❻朱深曰~。見〔易困困于~紱鄭注〕。
❼淺於朱之色也。《禮記月令》:駕~駵。
〔疏〕:色淺曰~。色深曰朱。
❽空盡無物曰~。《南史臨汝侯坦之傳》:檢家~貧。唯有質錢帖子數百。
〔按手無所持亦曰~。蘇軾詩。當年老使君。~手降於莬。樹無枝葉亦曰~。元好問游黃華山詩。山木~立無春容〕。
❾謂誅滅也。《文選揚雄解嘲》:不知一跌將~吾之族也。
❿~地。旱也。《淮南天文》:殺不辜則國~地。
〔按韻會舉要云。空盡無物曰~〕。
⓫~臭。陰陽交爭殺傷之氣也。見〔太玄閑~臭播關王注〕。
⓬~混。三元之一。《雲笈七籤》:其三元者。第一、混洞太無元。第二、~混太無元。第三、冥寂幽通元。
⓭~疫。疫鬼惡者也。《文選張衡賦》:逐~疫于四裔。
⓮大~。九旗之通帛。《周禮巾車》:建大~。
⓯六~。骰子別名。〔李洞詩〕:六~重新擲印成。
⓰祼裎曰~體。見肉色也。見《韻會》。
〔按此俗謂~膊。又腳不衣曰~腳。揮麈後錄。昭陵幼年。每穿履韈。卽亟令脫去。皆呼爲~腳仙人〕。
⓱~心。誠心也。《後漢光武紀》:降者更相語曰。蕭王推~心置人腹中。安得不投死乎。
〔按亦曰~情。陳琳爲袁紹興公孫瓚書。分割膏腴以奉執事。此非孤~情之明驗邪〕。
⓲~邑。畿輔也。《宋史邊珝傳》:兄玗自河南令入爲吏部員外郞。復以珝爲濟陽令。兄弟迭尹~邑。時人榮之。
〔按唐制。州、自羈縻州外。有雄、望、~、緊、輔、上、中、下、八等。見新舊唐書地理志。縣、則新志有~、畿、緊、望、次~、次畿、上、中、中下、下、十等〕。
⓳~子。嬰兒也。《孟子離婁》:不失其~子之心者也。
〔按漢書賈誼傳注云。~子、言其新生未有眉髮。其色~〕。
〔又〕:謂心所愛之子。見〔禮記大學如保~子疏〕。
〔又〕:古代喩謂民也。《漢書龔遂傳》:故使陛下~子。盜弄陛下之兵於潢池中耳。
⓴~牽。錢名。《隋書食貨志》:齊神武遷鄴以後。百姓私鑄。體制漸別。有雍州靑~、梁州生厚、緊錢、吉錢、河陽生澀、天柱、~牽之稱。
㉑~側。錢名。《史記平準書》:公卿請令京師鑄鐘官~側。一當五。賦官用非~側不得行。
〔按漢書食貨志作~仄。注引應劭云。所謂子紺錢。以~銅爲郭〕。
㉒~兔。馬名。《魏志呂布傳》:布有良馬曰~兔。
㉓~馬。船名。《釋名釋船》:輕疾者曰~馬舟。其體正~。疾如馬也。
㉔~壁。山名。《吳志周瑜傳》:劉備爲曹公所破。進往夏口。遣諸葛亮詣權。權遣周瑜及程普等、與備併力逆曹公。遇於~壁。
〔按淸一統志云。~壁山、在湖北嘉魚縣東北江濱。水經注。江水右逕~壁山北。昔周瑜與黃蓋詐魏武大軍所也。明胡珪~壁考。蘇子瞻適齊安時所游。乃黃州城外~鼻磯。當時誤以爲周郞~壁耳。東坡自書~壁賦後云。江漢之間。指~壁者三。一在漢水之側。竟陵之東。卽今復州。一在齊安縣步下。卽今黃州。一在江夏西南。二百里許。今屬漢陽縣。按三國志。操自江陵西下。備與瑜等由夏口往而逆戰。則~壁非竟陵之東。與齊安之步下矣。又~壁初戰。操軍不利。引次江北。則當在江南。不應在江北。猶賴水經能正譌也。又云江夏縣東南七十里。亦有~壁山。一名~磯。一名~圻。非周瑜破曹操處也〕。
㉕~草。卽朱草也。《後漢曹襃傳》:~草之類。紀于史官。
㉖~道。月行軌也。《漢書天文志》:月有九行者。~道二。出黃道南。
〔按今天文家云。~道者乃平分南北與地軸相交。成直角之大圈也。~道每點距地軸兩極皆等。自極距~道。均九十度〕。
㉗~嶺。地名。《唐書吐蕃傳》:~嶺距長安三千里而贏。蓋隴右故地也。
〔按洛陽伽藍記云。初發京師西行四十日至~嶺。~嶺者不生草木。因以爲名〕。
㉘小~。水名。《水經渭水注》:小~水、卽山海經之灌水也。
㉙太歲在丑曰~奮若。見《爾雅釋天》。
〔又〕:天神也。《淮南墬形》:~奮若。淸明風之所生也。
㉚狄之一種。《春秋宣三年》:~狄侵齊。
㉛水名。《穆天子傳》:遂宿于昆侖之阿~水之陽。
〔注〕:~水出東南隅而東北流。
㉜中國名曰~縣神州。見《史記孟子傳》。
㉝通斥。《史記晉世家》:虜秦將~。《索隱》:~卽斥。謂斥候之人也。
㉞姓也。見《韻會》。
4、赤讀音:昌石切,音尺,七迹切,音皵,陌韻。釋文:~犮。猶言捇拔也。《周禮秋官序官》:~犮氏。
〔按集韻云。~、除撥也。或从手〕。
灻
同“आͯ܈赤)”。《改併四聲篇海·火部》引《餘文》:“灻,音赤。”《字彙·火部》:“灻,同赤。”《正字通·火部》:“灻,俗आͥ͗,今作赤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