灭虢取虞
拼音
miè guó qǔ yú笔顺
同音字
拼音为miè的字 拼音为guó的字 拼音为qǔ的字 拼音为yú的字 拼音为mie的字 拼音为guo的字 拼音为qu的字 拼音为yu的字基础解释
比喻攻击甲国时先稳住乙国,等灭掉甲国后再灭乙国。详细解释
- 【解释】:比喻攻击甲国时先稳住乙国,等灭掉甲国后再灭乙国。
- 【出自】:虢、虞:周朝国名。鲁僖公五年(公元前655年)晋献公假道虞国,出师伐虢国。灭虢后,又回师灭掉虞。
- 【示例】:今先定西蜀,乘顺流之势,水陆并进,并吞东吴,此“~”之道也。
◎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一百一十五回 - 【语法】:连动式;作定语、补语;含贬义
按字解释
灭:完,尽,使不存在 。
虢:周朝国名。
取:得到,招致。
虞:周朝国名。
词典解释
灭虢取虞-中华成语大词典灭虢取虞
【拼音】:miè guó qǔ yú
解释
比喻攻击甲国时先稳住乙国,等灭掉甲国后再灭乙国。
出处
虢、虞:周朝国名。鲁僖公五年(公元前655年)晋献公假道虞国,出师伐虢国。灭虢后,又回师灭掉虞。
示例
今先定西蜀,乘顺流之势,水陆并进,并吞东吴,此“~”之道也。 ★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一百一十五回
近义词
假道灭虢
反义词
语法
作定语、补语;用于战略
成语故事
春秋时期,鲁僖公五年(公元前655年)晋献公根据大臣荀息的计谋,用玉石和宝马贿赂虞国国君,达到借道虞国出兵攻打虢国的目的。虞王不听大臣宫之奇的忠告,让晋国借道。晋灭虢三年后,又回师灭掉虞国
灭虢取虞鲁僖公五年(公元前655年),晋献公假道虞国,出师伐虢国。灭虢后,又回师灭掉虞国。后以“灭虢取虞”为典故,谓攻击甲国时先稳住乙国,等灭掉甲国后又消灭掉乙国的谋略。
●《三国演义》第一一五回:“今先定西蜀,乘顺流之势,水陆并进,并吞东吴,此‘灭虢取虞’之道也。”
出处
虢、虞:周朝国名。鲁僖公五年(公元前655年)晋献公假道虞国,出师伐虢国。灭虢后,又回师灭掉虞。引证
北宋-司马光--《资治通鉴》:今吴地广大而下湿,攻之用功差难,不如先定巴蜀,三年之后,因顺流之势,水陆并进,此灭虢取虞之势也
元末明初-罗贯中-第一一五回-《三国演义》:今先定西蜀,乘顺流之势,水陆并进,并吞东吴,此“灭虢取虞”之道也。
故事
北宋-司马光--《资治通鉴》:今吴地广大而下湿,攻之用功差难,不如先定巴蜀,三年之后,因顺流之势,水陆并进,此灭虢取虞之势也
元末明初-罗贯中-第一一五回-《三国演义》:今先定西蜀,乘顺流之势,水陆并进,并吞东吴,此“灭虢取虞”之道也。
造句
miè guó qǔ yú
1、今先定西蜀,乘顺流之势,水陆并进,并吞东吴,此“灭虢取虞”之道也。 ◎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一百一十五回
接龙
虞褚欧颜 颜面扫地 地尽其利 利令智昏 昏镜重明 明人不做暗事 事必躬亲 亲如骨肉 肉麻当有趣 趣舍有时 时不再来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来者不善 善门难开 开合自如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知人知面不知心 心花怒放 放长线钓大鱼 鱼目混珠组词
近义词
miè guó qǔ yú
1、[假道灭虢]jiǎ dào miè guó
假:借;道:道路;虢:春秋时诸侯国,在今山西平陆及河南三门峡一带。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