濤
拼音
tāo笔顺
丶 丶 ㇀ 一 丨 一 ㇇ 一 丨 一 一 丨 𠃍 一 一 亅 丶同音字
拼音为tāo的字 拼音为tao的字基础解释
见“涛”。详细解释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濤-中華語文大辭典濤涛ㄊㄠˊtáoㄊㄠtāo1.大波浪。[例]波〜∣驚〜駭浪。2.像波濤的聲音。[例]松〜。
濤-漢語大字典濤
〔涛〕
《説文新附》:“濤,大波也。从水,壽聲。”
(一)tāo 《廣韻》徒刀切,平豪定。幽部。
(1)大波。《説文新附·水部》:“濤,大波也。”《廣韻·豪韻》:“濤,波濤。”《篇海類編·地理類·水部》:“濤,海中大波,亦曰潮頭。”《淮南子·人間》:“經丹徒,起波濤。”高誘注:“波者涌起,還者為濤。”《文選·木華〈海賦〉》:“於是鼓怒,溢浪揚浮;更相觸搏,飛沫起濤。”李善注引《蒼頡篇》曰:“濤,大波也。”《古今小説·楊思温燕山逢故人》:“忽見江中風浪俱生,烟濤並起。”清邵長衡《江急》:“濤奔遠岸白,峯逐去帆青。”
(2)像波涛的声音。明王世貞《沸水巖》:“風巖晝激諸天雨,陰壑寒生萬樹濤。”清徐釚《遊鼓山記》:“須臾,大雨傾注,聽松濤聲與澗泉聲相亂,心寒股栗。”
(3)用同“淘”。淘洗。《詩·大雅·生民》“釋之叟叟”唐陸德明釋文:“叟叟,字又作‘溲’,濤米聲也。”
(二)cháo 《集韻》陳留切,平尤澄。
海水定期涨落。后作“潮”。《集韻·尤韻》:“濤,潮也。”清朱駿聲《説文通訓定聲·孚部》:“潮,字亦作濤。”漢枚乘《七發》:“將以八月之望,與諸侯遠方交游兄弟,並往觀濤乎廣陵之曲江。至則未見濤之形也,徒觀水力之所到,則䘏然足以駭矣。”《水經注·漸江水》:“江之道南有《曹娥碑》。娥父盱,迎濤溺死。”
(三)shòu 《集韻》是酉切,上有禪。
同“ਞʢ\u001D。水名。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。《集韻·有韻》:“ਞʯ܌水名。在蜀。或从水。”
(四)dào 《集韻》大到切,去号定。
同“燾”。覆盖。《集韻·号韻》:“燾,《説文》:‘溥覆照也。’或作濤。”《公羊傳·文公十三年》“周公盛,魯公燾”唐陸德明釋文:“燾,一本作濤。”
出处
引证
故事
造句
接龙
组词
tāo
1、[風濤]fēng tāo
1.风浪。南朝 宋 颜延之《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》诗:“春江壮风涛,兰野茂荑英。”唐 杜甫《曲江三章章五句》诗:“曲江 萧条秋气高,菱荷枯折随风涛。”何其芳《树阴下的默想》:“但我却甘愿冒着风涛,带着渴望,独自在无涯的海上航行。” 2.比喻艰险的遭遇。唐 项斯《欲别》诗:“归期无岁月,客路有风涛。”元 刘因《人情》诗:“人情云雨 九疑山,世路风涛 八节滩。”明 唐顺之《与杨虞坡司马书》:“风涛兵戈倥偬中,因差人入京谢恩。” 3.比喻规模大而气势猛烈的事件或现象。鲁迅《二心集·“民族主义文学”的任务和运命》:“须到无产阶级革命的风涛怒吼起来,刷洗山河的时候,这才能脱出这沉滞猥劣和腐烂的运命。”《人民文学》1977年第9期:“过去一年里,亿万 中国 人民经受了一生中最大最复杂的感情的风涛。”
2、[鯨濤]jīng tāo
惊涛,巨浪。唐 裴铏《传奇·陶尹二君》:“但见鲸涛蹙雪,蜃阁排空,石桥之柱欹危,蓬岫 之烟杳渺,恐葬鱼腹,犹贪雀生。”明 刘基《尉迟杯·水仙花》词:“三岛鲸涛迷天地,欢会处都成间阻。”清 昭槤《啸亭杂录·天津水师》:“守御海口,以防鲸涛不测之变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