泘
拼音
hū笔顺
丶 丶 ㇀ 丿 丶 丿 一 亅同音字
拼音为hū的字 拼音为hu的字基础解释
古同“滹”。详细解释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泘-中華大字典1、泘讀音:荒胡切,音呼,虞韻。釋文:同滹。滹池。水名。見《集韻》。
〔按滹池卽滹沱。詳池字〕。
2、滹讀音:荒胡切,音呼,虞韻。釋文:~沱。水名。《水道提綱》:~沱河源出山西繁峙縣東北泰戲山。曰靑龍泉。西流稍南。經縣城南。又西經代州城東南。又西南經崞縣城東。又南爲忻州北境之忻口。折而東南。流經定襄縣城西北。又東經五臺縣南。又東南經盂縣東北。又東入長城黑山關東南入直隸界。自發源至此。由東而西、而南、而東、而東南。迴環九百里。入直隸界東五十里。又東南三十里。出山。始行平地。經平山縣城北。又東南流。經靈壽縣南獲鹿縣北境眞定府城南。又東南經藳城縣城北。又東南經晉州南。又東南至束鹿縣東南冀州北。東北流經衡水縣城西北。又東北經武邑縣北武强縣南。又東北經交河縣西境。至獻縣南。而水分爲二派。一派東流經獻縣南。東北行百三十里。至滄州西境杜林鎭南。與南來之漳河合。又北至靑縣城東南。與運河會。北至靜海縣西。又北至天津。會白河桑乾諸水東入海。一派北流。經獻縣城西北。折東北流經河間府東境景河鎭北。又東北經靑縣西境大城縣東境。又北經子牙汎。俗曰子牙河。又北經靜海縣西境。與西北來之淸水河合。東流至西沽。北與白河桑乾會。又東南與運河會。二派復合也。《自注》:自平山以下。自昔遷徙分合不常。今記其見在者。旣入直隸。由西而東南。折而東北。又東入海。行一千二百餘里。~沱卽禹貢衞水。
〔按淸一統志云。~沱、禮記作惡池。周禮作虖池。史記作嘑沱。戰國策作呼沱。山海經作虖沱。秦詛楚文作亞駝。韓非子作呼沱。曹學佺名勝志、謂~沱古本作瀖池。虖沱乃後人所改。傳聞互異。竝存備考。又集韻、~或作彴、泘。山西代忻二直隷州。今皆改縣。直隸眞定府前改正定。今與天津河間二府、及冀州直隸州晉滄二州。皆改爲縣〕。
3、滹讀音:火五切,音虎,麌韻。釋文:許或字。《集韻》:許。說文、水厓也。或作~。
〔按說文作汻。集韻引作許。誤〕。
泘
【巳集上】【水字部】 泘
★【集韻】荒胡切,音呼。水名,與滹同。滹池,或省作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