氂
拼音
máo笔顺
一 一 丨 丿 丶 丿 一 丿 ㇏ 一 丿 丿 一 一 乚同音字
拼音为máo的字 拼音为mao的字基础解释
同“牦”。详细解释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氂-中華語文大辭典氂牦ㄇㄠˊmáo參見【氂牛】。
氂-辞源3【氂】15画 5821·51.máo ㄇㄠˊ 莫袍切,平,豪韻,明。宵部。㊀犛牛尾。見 説文。也泛指獸尾。淮南子 説山:“執而不釋,馬氂截玉。”此指馬尾。㊁長毛。後漢書十七 岑彭傳:“狗吠不驚,足下生氂。”注:“氂,長毛也。”也指強韌而卷曲的毛。漢書九九中 王莽傳:“長七尺五寸,好厚履高冠,以氂裝衣,反膺高視,瞰臨左右。”注:“毛之強曲者曰氂,以裝褚衣中,令其張起也。氂音力之反。”㊂毛織物。爾雅 釋言:“氂,罽也。”疏:“織毛爲之,若今之毛氍毹,以衣馬之帶鞅也。”㊃牦牛。通“犛”、“斄”。産 西藏。其尾毛細長。漢書 郊祀志上:“殺一氂牛,以爲俎豆牢具。”注:“李奇曰:‘音狸。’師古曰:西南夷長尾髦之牛也。一音茅。”2.lí ㄌㄧˊ 里之切,平,之韻,來。之部。長度單位。通“釐”。禮 經解:“易曰:‘君子慎始,差若豪氂,繆以千里。’此之謂也。”釋文:“氂,李其反。徐音來。本又作釐。”參閲 清 吳善述 説文廣義校訂 釐。
出处
引证
故事
造句
接龙
组词
máo
1、[毛氂]máo máo
1.兽毛。《尔雅·释言》“氂,罽也”晋 郭璞 注:“毛氂所以为罽(毡)。” 2.同“毛釐”。《汉书·梁怀王刘揖传》:“宫殿之里,毛氂过失,亡不暴陈。”王先谦 补注:“毛氂,犹后世言毫釐。”《汉书·邹阳传》:“始皇 非能説其言也,乃自强从之耳。茅焦 亦厪脱死如毛氂耳。”
2、[氂蔮]máo guó
氂,同“牦”;蔮,同“帼”。
3、[氂缨]máo yīng
以毛做成的帽带。古时大臣犯罪时用之,以示自请罪谴。《汉书·贾谊传》:“﹝大臣﹞闻谴何则白冠氂缨,盘水加剑,造请室而请辠耳,上不执缚係引而行也。”颜师古 注引 郑氏 曰:“以毛作缨。白冠,丧服也。”《晋书·束晳传》:“主无骄肆之怒,臣无氂缨之请。”唐 陈鸿《长恨歌传》:“国忠 奉氂缨盘水,死於道周。”
4、[氂虱]máo shī
喻极细微之物。语本《列子·汤问》:“昌(纪昌)以氂悬虱於牖,南面而望之。旬日之间,浸大也。”清 钱谦益《眼镜篇》:“蝇头躉尾如儿拳,氂虱岂必非轮悬。”
5、[氂牛]máo niú
即牦牛。体矮身健,毛长,色多黑、深褐或黑白花斑。耐寒,耐粗饲。尾毛蓬生,可作旌旄。《汉书·郊祀志上》:“泰一 所用,如 雍 一畤物,而加醴枣脯之属,杀一氂牛以为俎豆牢具。”颜师古 注:“西南夷长尾髦之牛也。”唐 杜甫《锦树行》:“青草萋萋尽枯死,天马跛足随氂牛。”
6、[结氂]jié máo
见“结毦”。
7、[长氂]cháng máo
旄牛身上的长毛。
8、[丝氂]sī máo
犹毫厘。形容微细。氂,通“釐”。《三国志·吴志·华覈传》:“毖挹清露,沐浴凯风,效无丝氂,负闕山崇。”
9、[马氂]mǎ máo
马尾。《淮南子·说山训》:“割而舍之,鏌邪不断肉;执而不释,马氂截玉。”高诱 注:“氂,马尾也。”
10、[翦氂簂]jiǎn máo guó
古代贵族妇女的一种首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