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天天汉语
  2. 网站首页

正名

拼音

zhèng míng

笔顺


同音字

拼音为zhèng的字 拼音为míng的字 拼音为zheng的字 拼音为ming的字

基础解释

辨正名称和名分。《论语·子路》:“必也正名乎!” 指君、臣、父、子都应该严格遵守自己的名分。

详细解释

  1. 辨正名称、名分,使名实相符。

    《管子·正第》:“守慎正名,伪诈自止。”《国语·晋语四》:“举善援能,官方定物,正名育类。” 韦昭 注:“正上下服位之名。”《旧唐书·韦凑传》:“师古之道,必也正名,名之与实,故当相副。” 巴金 《新生·一个人格的成长》:“黑暗两个字怎么可以做杂志底名称呢?名不正,则言不顺,正名是最要紧的。”

  2. 即楔子。

    元 杂剧的开场白。 清 李渔 《闲情偶寄·词曲下·格局》:“ 元 词开场,止有冒头数语,谓之正名,又曰楔子。”

  3. 元 明 杂剧最后有两句或四句对子,总括全剧内容。一般称前一句或前两句为“题目”,后一句或后两句为“正名”。

    鲁迅 《中国小说史略》第十三篇:“《青琐高议》及《青琐摭遗》文辞虽拙俗,然尚非话本,而文题之下,已各繫以七言……皆一题一解,甚类 元 人剧本结末之‘题目’与‘正名’。”

按字解释

词典解释

正名-中華語文大辭典

正名ㄓㄥˋ ㄇ丨ㄥˊzhènɡmínɡ透過辨正,給予合適的名稱或名分,使名實相符。[例]政府最近紛紛為原住民族群~。

正名 -中国文化史辞典

意為辨正名實關系並制定事物的名稱。最早提出“正名”命題的是孔子,他說:“必也正名乎!”然而他是要用舊的“名”糾“正”已經變化的“實”。所謂“名不正,則言不順”(《論語·子路》)。目的要恢複過去“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”(《論語·顏淵》)的統治秩序,要求每人各守名分。戰國時公孫龍同樣認為“正其所實者,正其名也”(《名實論》),也是用“名”正“實”。荀子則不同,認為“名無固宜”,必須根據變化了的現實,“有作於新名”。他從認識論和邏輯學角度,提出“正名”的原則:“知者為之分別制名以指實,上以明貴賤,下以辨同異”(《正名》)。他還研究了觀察事物,進行推理、判斷,形成概念的邏輯形式,批判了“用名以亂名”、“用實以亂名”、“用名以亂實”。

出处

引证

故事

造句

zhèng míng

1、豫籍农民工,用行动为河南人正名魏青刚。

接龙

组词

近义词

反义词

相关字词

正名的反义词 正名的近义词 正名的同音词 上场诗 自报家门 标目 逆接 打趸儿 引言 垫话 大家好 正名的正是什么意思 正名的名是什么意思

大家都在搜

  • 正名的词语
  • 正能组什么词
  • 正能组什么词语
  • 正可以组什么词
  • 正可以组什么词语
  • 正字可以组什么词
  • 正字可以组什么词语
  • 正字能组什么词
  • 正字能组什么词语
  • 正字开头的成语
  • 正字结尾的成语
  • 名能组什么词
  • 名能组什么词语
  • 名可以组什么词
  • 名可以组什么词语
  • 名字可以组什么词
  • 名字可以组什么词语
  • 名字能组什么词
  • 名字能组什么词语
  • 名字开头的成语
  • 名字结尾的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