榆塞
拼音
yú sài笔顺
同音字
拼音为yú的字 拼音为sāi的字 拼音为yu的字 拼音为sai的字基础解释
1.《汉书·韩安国传》:“后蒙恬为秦侵胡,辟数千里,以河为竟。累石为城,树榆为塞,匈奴不敢饮马於河。”后因以“榆塞”泛称边关、边塞。 2.指山海关。详细解释
《汉书·韩安国传》:“后 蒙恬 为 秦 侵胡,辟数千里,以 河 为竟。累石为城,树榆为塞, 匈奴 不敢饮马於 河 。”后因以“榆塞”泛称边关、边塞。
唐 骆宾王 《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》诗:“边烽警榆塞,侠客度 桑乾 。” 清 赵翼 《树海歌》:“我行万里半天下,中原尺土皆耕稼。到此奇观得未曾,榆塞 邓林 詎足亚。” 宁调元 《秋兴用草堂韵》:“丛祠明灭篝灯火,落日凄凉榆塞笳。”
指 山海关 。
明 夏完淳 《大哀赋》:“出 榆塞 而草黄,坠犂天而云黑。” 清 顾炎武 《永平》诗:“ 榆塞 晚花重发后, 滦河 秋雁独飞初。” 清 纳兰性德 《念奴娇·宿汉儿村》词:“无情野火,趁西风烧徧天涯芳草。 榆塞 重来冰雪里,冷入鬢丝吹老。”参见“ 榆关 ”。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榆塞-中華語文大辭典榆塞榆塞ㄩˊ ㄙㄞˋyúsài〈書〉語本《漢書‧卷五十二‧竇田灌韓傳‧韓安國》:「及後蒙恬為秦侵胡,辟數千里。以河為竟,累石為城,樹榆為塞,匈奴不敢飲馬於河。」後以「榆塞」泛稱邊關、邊塞;也特指山海關。[例]邊烽警~,俠客度桑乾(唐‧駱賓王〈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從戎詩〉)|出~而不還,墜梨矢而長黑(明‧夏完淳〈大哀賦〉)。
榆塞-全唐诗宋词元曲典故辞典榆塞
【出典】 《汉书》卷五二《韩安国传》:“及后蒙恬为秦侵胡,辟地千里,以河为竟,累石为城,树榆为塞。”唐·颜师古注引如淳曰:“塞上种榆也。”唐·骆宾王《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》诗:“边烽警榆塞,侠客度桑乾。”(见《全唐诗》卷七八)
【释义】 榆林,塞名,因秦代筑长城,蒙恬于此“累石为城,树榆为塞”而得名,故址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。诗文中常用作边塞的通称。
【例句】 ①月落笳鸣沙碛,烽静人耕榆塞,此志恐悠悠。(王千秋《水调歌头·九日》1469)这里用“榆塞”作为南宋北部边关的代称,感叹宋金媾和之后,边境的人们安静地耕作,收复中原的壮志恐怕是十分渺茫了。②弓剑出榆塞,铅椠上蓬山。(刘过《水调歌头》[弓剑出榆塞]2146)这里用“弓剑出榆塞”指从军到边关打仗立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