检校
拼音
jiǎn jiào笔顺
同音字
拼音为jiǎn的字 拼音为jiào的字 拼音为jian的字 拼音为jiao的字基础解释
审查核对。校(jiào)。详细解释
查核察看。
晋 葛洪 《抱朴子·祛惑》:“仓卒闻之,不能清澄检校之者,鲜觉其伪也。” 宋 辛弃疾 《沁园春·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》词:“老合投閒,天教多事,检校长身十万松。” 清 袁枚 《随园诗话》卷十:“ 江寧 涂爽亭 ,善小儿医,能诗…… 辛丑 九月,以书来诀,一切身后事,亲自检校。”
官名。
晋 始设,原为散官, 元 以后为属官, 清 代仅府有检校官,为低级办事官员。 唐 张鷟 《朝野佥载》卷一:“正员不足,权补试、摄、检校之官。” 宋 陆游 《老学庵笔记》卷四:“ 宣和 末, 郑伸 自检校太师,忽落检校为真太师,国初以来所无有也。” 清 袁枚 《随园随笔·古官尊卑不一》:“大抵古小而今大者尚书侍郎也,古大而今小者检校提举也。”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检校-中国历代职官辞典检校
一、勾稽查核之意,加于官名之上。南北朝以他官派办某事,加“检校”,如检校秘书等,非正式官衔。隋、唐时入衔,如魏徵撰《九成宫醴泉铭》,系衔为“检校侍中”。肃宗时有检校郎官,使用范围扩大。凡带此字样者均系诏除的加官。宋从太师、太尉到国子祭酒、水部员外郎十九等,都有加检校之官,作为散官,与正职并存。凡内职崇班、武臣副率以上,最先除授及加恩赐时皆带检校官,文臣则授枢密使、宣徽使与节度使方带。元丰改制后,武臣承宣使以下皆废,检校官仅留检校三公与检校三师,用以加节度使之久任者。徽宗政和(1111-1117)以后,改三公为三少,如武臣累加至检校少师则拜太尉,文臣累加至检校少师则拜开府仪同三司。二、属官。元中书省与各行中书省属官有检校,掌查核公事文牍。明初中书省与行中书省属官有检校,不久废中书省而六部、都察院、承宣布政使司、提刑按察使司及各府属官皆有检校。清仅江苏各府有检校,掌稽核文书出入之数。元、明、清三代检校皆低级官员,与唐、宋检校官不同。
同:檢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