枯悴
拼音
kū cuì笔顺
同音字
拼音为kū的字 拼音为cuì的字 拼音为ku的字 拼音为cui的字基础解释
1.憔悴。三国 魏 曹植《释愁文》:“予以愁惨,行吟路边。形容枯悴,忧心如焚。”《南史·臧焘传》:“﹝ 臧盾 ﹞父卒,居丧五年,不出庐户,形骸枯悴,家人不识。”唐 吕岩《绝句》之二三:“养得儿形似我形,我身枯悴子光精。”宋 洪迈《夷坚丁志·韶州东驿》:“其宿于外十辈亦有被此害者,虽皆不死,而神气顿痴,颜色枯悴,盖血液已失故也。” 2.犹枯萎。晋 陶潜《杂诗》之三:“严霜结野草,枯悴未遽央。”北魏 郦道元《水经注·江水二》:“昔有思妇,夫官於 蜀,屡愆秋期,登此山絶望,忧感而死,山木枯悴。”唐 玄奘《大唐西域记·劫比罗伐窣堵国》:“其北二十四五步,有无忧花树,今已枯悴。” 3.枯燥乏味。元 辛文房《唐才子传》引:“古风乐府之类,芳沃当代,响起陈人,淡寂无枯悴之嫌,繁藻无淫妖之忌。”详细解释
憔悴。
三国 魏 曹植 《释愁文》:“予以愁惨,行吟路边。形容枯悴,忧心如焚。”《南史·臧焘传》:“﹝ 臧盾 ﹞父卒,居丧五年,不出庐户,形骸枯悴,家人不识。” 唐 吕岩 《绝句》之二三:“养得儿形似我形,我身枯悴子光精。” 宋 洪迈 《夷坚丁志·韶州东驿》:“其宿于外十辈亦有被此害者,虽皆不死,而神气顿痴,颜色枯悴,盖血液已失故也。”
犹枯萎。
晋 陶潜 《杂诗》之三:“严霜结野草,枯悴未遽央。” 北魏 郦道元 《水经注·江水二》:“昔有思妇,夫官於 蜀 ,屡愆秋期,登此山絶望,忧感而死,山木枯悴。” 唐 玄奘 《大唐西域记·劫比罗伐窣堵国》:“其北二十四五步,有无忧花树,今已枯悴。”
枯燥乏味。
元 辛文房 《唐才子传》引:“古风乐府之类,芳沃当代,响起陈人,淡寂无枯悴之嫌,繁藻无淫妖之忌。”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枯悴-汉语大词典枯悴1.憔悴。
●三国魏曹植《释愁文》:“予以愁惨,行吟路边。形容枯悴,忧心如焚。”
●《南史·臧焘传》:“﹝臧盾﹞父卒,居丧五年,不出庐户,形骸枯悴,家人不识。”
●唐吕岩《绝句》之二三:“养得儿形似我形,我身枯悴子光精。”
●宋洪迈《夷坚丁志·韶州东驿》:“其宿于外十辈亦有被此害者,虽皆不死,而神气顿痴,颜色枯悴,盖血液已失故也。”
●《周书·皇甫遐传》:“遐食粥枕块,栉风沐雨,形容枯悴,家人不识。”
●宋洪迈《夷坚乙志·刘子昂》:“使君不挈家,而神色枯悴黧黑,殆有妖气。”
2.犹枯萎。
●晋陶潜《杂诗》之三:“严霜结野草,枯悴未遽央。”
●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·江水二》:“昔有思妇,夫官于蜀,屡愆秋期,登此山绝望,忧感而死,山木枯悴。”
●唐玄奘《大唐西域记·劫比罗伐窣堵国》:“其北二十四五步,有无忧花树,今已枯悴。”
3.枯燥乏味。
●元辛文房《唐才子传》引:“古风乐府之类,芳沃当代,响起陈人,淡寂无枯悴之嫌,繁藻无淫妖之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