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仲
拼音
dù zhòng笔顺
同音字
拼音为dù的字 拼音为zhòng的字 拼音为du的字 拼音为zhong的字基础解释
落叶乔木。高可达 20米,树皮灰色。分布于中国长江中游各省。杜仲胶可制黏着剂。树皮入药,补肾强筋。木材可制家具。种子可榨油。详细解释
落叶乔木。叶互生,长椭圆状卵形。春季开花,果实长椭圆状。树皮、叶子和果实可提取具有绝缘性的杜仲胶,树皮可入药。又名思仲、思仙、木棉等。
明 李时珍 《本草纲目·木二·杜仲》:“杜仲色紫而润,味甘微辛,其气温平。” 清 曹寅 《<思仲轩诗>序》:“思仲,杜仲也,俗呼为檰芽,可食。”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杜仲-中药大典杜仲
杜仲
Cortex Eucommiae
(英)Eucommia Bark
别名 扯丝皮、思仲、丝棉皮、玉丝皮。
来源 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.的树皮。
植物形态 落叶乔木,树皮、叶、果折断后有银白色细丝。树皮灰色,小枝淡褐色或黄褐色,有皮孔,髓片状。叶互生,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,长6~8cm,宽3~7.5cm,先端渐尖,基部圆或广楔形,边缘有锯齿,下面脉上有毛。花单性,异株,无花被,先叶开放,单生于新枝基部;雄花雄蕊5~10,花丝极短;雌花子房狭长,单生于新枝基部;雄花雄蕊5~10,花丝极短;雌花子房狭长,顶端有2叉状花柱。翅果扁薄,狭椭圆形,长约3.5cm。花期3~5月,果期7~9月。
生于山地林中,或栽培。主产四川、陕西、河南、贵州、云南;江西、甘肃、湖南、广西亦产。
采制 4~6月剥树皮,刮去粗皮,堆置“发汗”至内皮呈紫褐色,晒干。
性状 树皮板片状,少数为卷片,厚1~7mm。外表面淡棕色或灰褐色,有明显的皱纹或纵裂槽纹,较薄者未去粗皮,可见明显的皮孔;内表面暗紫色,肖滑。质脆,折断面有细密、银白色、富有弹性的橡胶丝相连。气微,味稍苦。
化学成分 含杜仲胶、杜仲甙(olivil)、京尼平(genipin)、有机酸、维生素C及微量生物碱。
性味 性温,味甘。
功能主治 补肝肾,强筋骨,安胎。用于肾虚腰痛、筋骨无力、妊娠漏血、胎动不安、高血压等。
杜仲ㄉㄨˋ ㄓㄨㄥˋdùzhònɡ植物名。落葉喬木。高達20公尺,樹皮深灰色,葉及果呈橢圓形。材質堅韌,可用於建築;葉子、果實及樹皮可提取杜仲膠,是製造海底電纜的重要原料;樹皮是中醫名貴藥材,具補肝腎、強筋骨、治療腰脊痠痛等功能。
出处
引证
故事
造句
dù zhòng
1、治房劳腰痛,与杜仲、芡实、牛膝配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