攩
拼音
dǎng笔顺
一 亅 ㇀ 丨 丶 丿 丶 ㇇ 丨 𠃍 一 丨 𠃍 丶 丿 一 丨 一 一 丶 丶 丶 丶同音字
拼音为dǎng的字 拼音为dang的字基础解释
同“挡1”。详细解释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攩-中華語文大辭典攩挡1ㄉㄤˇdǎnɡ1.〈書〉攔阻;阻擋。[例]一齊都朝外奔,再芳再三攔~,那裡攔得住(《鏡花緣‧第八十四回》)。2.〈書〉抵禦;抵擋。[例]斌請於東西柴石各塘後身加築土堰,~護潮頭(《清史稿‧卷一二八‧河渠志三》)。3.〈書〉同類的人集結成的黨派。攩挡2ㄊㄤˇtǎnɡ〈書〉搥打。
攩-漢語大字典攩
《説文》:“攩,朋羣也。从手,黨聲。”邵瑛羣經正字:“此即朋攩之攩,今經典統用‘黨’字。……《説文·黑部》:‘黨,不鮮也。从黑,尚聲。’……與朋攩義迥異。今俗但知‘攩’為抵攩字,竟不知為朋攩字矣。朋羣者,每手足相助,故字从手。”
(一)dǎng 《集韻》底朗切,上蕩端。陽部。
(1)朋党。后作“黨”。《説文·手部》:“攩,朋羣也。”段玉裁注:“此鄉黨、黨與本字。俗用黨者叚借字也。”朱駿聲通訓定聲:“經傳皆以黨為之。”《集韻·蕩韻》:“攩,通作黨。”
(2)同“擋”。遮挡;抵挡。《正字通·手部》:“攩,俗用為抵攩字,遮遏也。”明湯顯祖《牡丹亭·硬拷》:“我一謎的承供。供的是開棺見喜,攩煞逢凶。”明葉憲祖《寒衣記》第一折:“不從時,得攩攔;若從他,污清白。這兩樣思量無計策。”清夏燮《中西紀事·粤東要撫》:“一面調撥重兵兩岸防守,仍于岸上多備沙袋以為攩礮之需。”
(二)tǎng 《廣韻》他朗切,上蕩透。又胡廣切,乎曠切。
推;搥打。《方言》卷十:“㧙、抌,推也。南楚凡相推搏曰㧙,或曰㧾。沅、湧、ࣹ˼/u>幽之語或曰攩。”《廣雅·釋詁三》:“攩,擊也。”《廣韻·蕩韻》:“攩,搥打。”《列子·黄帝》:“既而狎侮欺詒,攩㧙挨抌,亡所不為。”張湛注:“《方言》:今江東人亦名推為攩。又音晃。搥打也。”按:戴震《方言疏證》謂張注“《方言》”下应脱一“注”字。明趙南星《明太常少卿王公墓誌銘》:“書舘童子……或跳踉攩㧙,登樹跨垣,公據案誦習,若弗聞見。”
出处
引证
故事
造句
接龙
组词
dǎng
1、[攩戗]dǎng qiāng
方言。
2、[攩众]dǎng zhòng
衙门前的栅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