慄
拼音
lì笔顺
丶 丶 丨 一 丨 𠃍 丨 丨 一 一 丨 丿 ㇏同音字
拼音为lì的字 拼音为li的字基础解释
同“栗”。详细解释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慄慄-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慄慄ㄌㄧˋ ㄌㄧˋlì lì①驚恐、害怕的樣子。如:「慄慄不安」。也作「栗慄」。②寒冷的樣子。宋.王禹偁〈和馮中允爐邊偶作〉詩:「春日雨絲暖融融,人曰雪花寒慄慄。」
慄慄-辞源3【慄慄】㊀畏懼貌。書 湯誥:“慄慄危懼,若將隕於深淵。”㊁寒冷貌。宋 王禹偁 小畜集十二 和馮中允爐邊偶作詩:“春日雨絲暖融融,人日雪花寒慄慄。”
出处
引证
故事
造句
接龙
组词
lì
1、[憀慄]liáo lì
1.凄怆。汉 应瑒《正情赋》:“步便旋以永思,情憀慄而伤悲。”宋 苏轼《宿望湖楼再和》:“骚人故多感,悲秋更憀慄。”元 袁易《杭州道中书怀》诗之一:“远行憀慄意,对此不能无。” 2.犹凛冽。寒气袭人貌。宋 欧阳修《与王懿恪公书》:“岁晚憀慄,惟以时为国自重。”清 黄宗羲《<陈苇庵年伯诗>序》:“一唱三叹,凄人心脾,读之者但觉秋风憀慄,中人肌肤。”
2、[起慄]qǐ lì
发抖;害怕。冰心《南归》:“这句话如同兴奋剂似的,父亲眉头一皱,那惨肃的神宇,使我起慄。”
3、[悲慄]bēi lì
见“悲栗”。
4、[怖慄]bù lì
见“怖栗”。
5、[擗慄]pǐ lì
抚心而惧。南朝 梁 江淹《伤爱子赋》:“视往端而擗慄,践遗绪而苦辛。”
6、[汗慄]hàn lì
见“汗栗”。
7、[振慄]zhèn lì
颤抖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心痛鬱冒,不知人,迺洒浙恶寒,振慄譫妄。”《史记·司马穰苴列传》:“於是遂斩 庄贾 以徇三军。三军之士皆振慄。”汉 张仲景《伤寒论·太阳病下》:“太阳病未解,脉阴阳俱停,必先振慄,汗出而解。”
8、[弁慄]biàn lì
战栗。明 田汝成《西湖游览志馀·佞幸盘荒》:“﹝ 史弥远 ﹞权势赫烜……宫宴时,有伶人执拳石,以大钻钻之,久而不入,叹曰:‘钻之弥坚!’一伶遽扑其首曰:‘汝不去钻 弥远,却来钻“弥坚”,可知道钻不入也。’举座弁慄。翼日,弥远 杖伶人而出之境。”
9、[惶慄]huáng lì
亦作“惶栗”。恐惧。唐 康骈《剧谈录·田膨郎》:“内官惶慄谢罪。”柔石《夜底怪眼》:“莱托娜 用同一种深黑色葬衣,没界限地披着城内城外--披在怒号不平的海潮上,也披上人心惶栗而不敢做声的宝城。”
10、[慄缩]lì suō
畏缩。唐 司空图《唐故太子太师致仕卢公神道碑》:“吏士慄缩,皆请闭关拒守。”五代 王定保《唐摭言·以其人不称才试而后惊》:“先是 卢宏正 一人就试,来者皆慄缩而退。”
11、[恂慄]xún lì
恐惧战慄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瑟兮僴兮者,恂慄也。”郑玄 注:“恂字或作峻……言其容貌严栗也。”朱熹 集注:“恂慄,战惧也。”宋 沉括《泗州龟山水陆禅院佛顶舍利塔记》:“近岁过之,则舟人鼓气自若,无復嚮日危惧恂慄之色。”景耀月《古诗》:“恂慄煎中膈,焦灼摧妙颜。”
12、[齐慄]qí lì
犹斋慄。唐 元稹《崔蔇检校都官员外郎兼侍御史制》:“先帝賚于以保衡者,惟司空 度。度 亦齐慄祇畏,不自满大。”
13、[粟慄]sù lì
悚惧时肌肤起颗粒。
14、[慄斯]lì sī
看人的脸色。《楚辞·卜居》:“寧超然高举以保真乎?将哫訾慄斯、喔咿嚅唲以事妇人乎?”王逸 注:“慄斯,承颜色也。”
15、[危慄]wēi lì
恐惧战栗。汉 焦赣《易林·需之节》:“一呼三颠,摇动东西,危慄不安,疾病无患。”清 吴伟业《临江参军》诗:“将相有纤介,中外为危慄。”
16、[战慄]zhàn lì
见“战栗”。
17、[庄慄]zhuāng lì
见“庄栗”。
18、[憭慄]liáo lì
亦作“憭栗”。凄凉貌。《楚辞·九辩》:“憭慄兮若在远行,登山临水兮送将归。”洪兴祖 补注:“憭慄,犹悽愴也。”宋 文同《哭仲蒙·临高》:“憯憭栗兮临清秋,坌憒兮纷予忧。”清 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章阿端》:“家人益惧,劝生他徙。生不听,而块然无偶,憭慄自伤。”郑泽《嘤求草题词》:“秋士每多悲,憭慄动哀响。”
19、[愧慄]kuì lì
惭愧惶恐。唐 韩愈《燕河南府秀才》诗:“鄙夫忝县尹,愧慄难为情。”
20、[慄冽]lì liè
寒冷。宋 欧阳修《秋声赋》:“盖夫秋之为状也……其气慄冽,砭人肌骨。”
21、[肌慄]jī lì
亦作“肌栗”。因恐惧或寒冷而肌肉战栗。汉 王褒《四子讲德论》:“其所临莅,莫不肌栗慴伏。”《后汉书·梁节王畅传》:“肌慄心悸,自悔无所復及。”
22、[斋慄]zhāi lì
敬慎恐惧貌。《书·大禹谟》:“﹝ 舜 ﹞祇载见 瞽瞍,夔夔斋慄。”孔颖达 疏:“见父 瞽瞍,夔夔然悚惧,斋庄战慄,不敢言己无罪。”唐 韩愈《山南郑相公樊员外酬答为诗依赋十四韵以献》:“遗我一言重,跽受惕斋慄。”
23、[颤慄]chàn lì
见“颤栗”。
24、[懰慄]liú lì
忧伤;悲怆。《楚辞·王褒<九怀·昭世>》:“志怀逝兮心懰慄,紆余轡兮踌躇。”洪兴祖 补注:“懰慄,忧貌。”《汉书·外戚传上·孝武李夫人》:“嫶妍太息,嘆稚子兮,懰慄不言,倚所恃兮。”颜师古 注:“懰慄,哀愴之意也。”
25、[悼慄]dào lì
亦作“悼栗”。惊恐战栗。《庄子·山木》:“危行侧视,振动悼慄。”《汉书·王莽传上》:“夙夜悼栗,常恐污辱圣朝。”三国 魏 阮籍《鸠赋》:“终飘摇以流离,伤弱子之悼栗。”唐 韩愈《上襄阳于相公书》:“窥巨海之惊澜,莫不战掉悼慄,眩惑而自失。”
26、[怵慄]chù lì
恐惧。唐 李白《大鹏赋》:“天吴 为之怵慄,海若 为之躨跜。”王琦 注:“怵慄,恐惧貌。”
27、[慄慄]lì lì
1.畏惧貌。《书·汤诰》:“慄慄危惧,若将陨於深渊。”晋 葛洪《抱朴子·君道》:“可不战战以待旦乎,可不慄慄而虑危乎?”清 陈康祺《郎潜纪闻》卷十二:“是时,每举人一名,命护军二员,持刀夹两旁,与试者咸慄慄危惧。” 2.寒颤貌。宋 王禹偁《和冯中允炉边偶作》:“春日雨丝暖融融,人日雪花寒慄慄。”
28、[悚慄]sǒng lì
亦作“悚栗”。恐惧战慄。汉 应瑒《慜骥赋》:“惧僕夫之严策兮,载悚慄而奔驰。”《旧唐书·徐有功传》:“则天 厉色詰之,左右莫不悚慄,有功 神色不挠,争之弥切。”宋 苏舜钦《杜公谢官表》:“居常悚栗,日俟窜投,而陛下收臣於贱朽之中,拔臣於毁谤之内。”王西彦《古屋》第三部七:“即使面对更深更大的丑恶,我将更不感到悚慄了。”
29、[缩慄]suō lì
见“缩栗”。
30、[惊慄]jīng lì
犹惊战。南朝 宋 鲍照《从庾中郎游园山石室》诗:“沉空絶景声,崩危坐惊慄。”明 叶盛《水东日记·蒋司训》:“‘顷见郡中新刻《忠经》,大非是,马融 何如人,其言何可经也?’众为之惊慄。”秦牧《艺海拾贝·<画蛋·练功>》:“以后画起圆圈来,信笔一挥,就像用圆规画成一样,‘令人看见惊慄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