愧
拼音
kuì笔顺
丶 丶 丨 丿 丨 𠃍 一 一 丿 乚 𠃋 丶同音字
拼音为kuì的字 拼音为kui的字基础解释
惭愧:羞~。问心无~。~不敢当(感到惭愧,承当不起)。详细解释
(形声。从心,鬼声。本义:惭愧)
同本义。同“媿”
小则如愧。——《礼记·儒行》
尚不愧于屋漏。——《诗·大雅·抑》
不愧于人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何人斯》
虽颜惭未知心愧。——《魏书·列女传》
纵上不杀我,我不愧于心乎?——《史记·张耳陈余列传》
谌虽暴抗,然闻言则大愧流汗。—— 柳宗元《段太尉逸事状》
能不愧老人之言否。——清· 周容《芋老人传》
下恐愧吾师矣。——清· 方苞《左忠毅公逸事》
兹游快且愧矣。——《徐霞客游记·游黄山记》
兼愧贵家子。——《玉台新咏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
又如:愧心(内心惭愧);愧悔(惭愧后悔);愧服(衷心佩服他人,自惭不如);愧灼(极言惭愧之意);愧天作人(上愧对天理,下愧对人事)
折辱人;使羞惭
昭王闻之,欲愧之以辞。——《战国策·齐策》
又如:愧辱(羞辱)
责人罪咎
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病人,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。——《礼记·表记》。注:“病、愧谓罪咎之。”
〈动〉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愧-中華語文大辭典愧愧ㄎㄨㄟˋkuì1.羞慚;理虧而感到難過自責。[例]羞~│面有~色│~不敢當│~天怍人。2.使之感到羞慚。[例]不以人之所不能者~人。
愧-中華語文大辭典同:媿
出处
引证
故事
造句
接龙
组词
kuì
1、[不愧]bù kuì
当之无愧;当得起(多跟“为”或“是”连用):郑成功~为一位民族英雄。
2、[无愧于心]wú kuì yú xīn
反躬自问,没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。问:不是提问,而是自问。愧:愧疚,羞愧,羞惭。
3、[羞愧]xiū kuì
感到羞耻和惭愧:~难言。
4、[无愧]wú kuì
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地方:问心~。当之~。
5、[愧疚]kuì jiù
惭愧不安:~的心情。内心深感~。
6、[惭愧]cán kuì
因为自己有缺点、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:深感~。~万分。
7、[有愧]yǒu kuì
暂未释义
8、[愧色]kuì sè
羞愧的脸色:毫无~。
9、[抱愧]bào kuì
心中有愧:在你困难的时候没能尽力,实在~。
10、[折愧]shé kuì
折辱,侮辱。
11、[愧沮]kuì jǔ
羞惭沮丧。
12、[愧让]kuì ràng
犹逊色。
13、[愧荷]kuì hé
犹感荷。谓受惠承情而感愧不安。唐 裴铏《传奇·孙恪》:“﹝女﹞指青衣谓 恪 曰:‘少有所须,但告此辈。’恪 愧荷而已。”宋 苏轼《答孙志康书》:“故因循至今,遂辱专使,手书累幅,愧荷深矣。”清 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罗刹海市》:“龙君执爵而向客曰:‘寡人所怜女,未有良匹,愿累先生,先生倘有意乎?’生离席愧荷,唯唯而已。”
14、[愧丧]kuì sàng
羞惭沮丧。
15、[愧佩]kuì pèi
谓对人钦佩,自愧不如。
16、[愧腼]kuì miǎn
羞愧。
17、[逊愧]xùn kuì
自责而惭愧。
18、[愧悚]kuì sǒng
惭愧惶恐。
19、[怀愧]huái kuì
心中惭愧。
20、[愧情]kuì qíng
羞惭的心情。
21、[余愧]yú kuì
不尽的愧怍。清 徐鼒《小腆纪年》卷十一:“我兄弟受国恩无以报,空烦公等死有餘愧。”
22、[愧怒]kuì nù
羞愧恼怒。
23、[愧负]kuì fù
羞惭负疚。
24、[讨愧]tǎo kuì
犹抱愧。
25、[愧痛]kuì tòng
因羞愧而感到痛苦:脸上流露出~的表情。
26、[腼愧]miǎn kuì
惭愧。
27、[愧恧]kuì nǜ
惭愧。《宋书·张畅传》:“道民 忝为城主,而损威延寇,其为愧恧,亦已深矣。”宋 司马光《为庞相公让官表》:“是用夙宵愧恧,寤寐兢忧。”清 郑燮《雍正十年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》:“恐明与之,反多一番形迹,增一番愧恧。”鲁迅《彷徨·伤逝》:“后来一想到,就使我很愧恧。”
28、[愧杀]kuì shā
表示惭愧.
29、[追愧]zhuī kuì
后悔惭愧。《资治通鉴·隋文帝开皇九年》:“陈主 谓 袁宪 曰:‘我从来接遇卿不胜餘人,今日但以追愧。’”
30、[愧怍]kuì zuò
惭愧。怍(zuò)。
31、[愧忏]kuì chàn
羞愧而忏悔。
32、[愧惭]kuì cán
同惭愧。
33、[惨愧]cǎn kuì
羞愧。
34、[愧颜]kuì yán
犹害羞。
35、[耻愧]chǐ kuì
羞愧。
36、[愧服]kuì fú
1.惭愧而心服。 2.谓对人佩服,自愧不如。
37、[慚愧]cán kuì
惭愧有两种含义:1、因有缺点,错误或未能尽责等而感到不安或羞耻;2、感幸之词。意思是多谢﹑难得﹑侥幸。客气的说法。
38、[愧死]kuì sǐ
极言羞愧。
39、[愧恼]kuì nǎo
羞惭恼恨。
40、[愧辱]kuì rǔ
1.羞辱。北齐 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勉学》:“何惜数年勤学,长受一生愧辱哉!”宋 王安石《涓涓乳下子》诗:“古人思慰亲,愧辱寧在己。”《清史稿·爱新觉罗允禩传》:“皇考仅令削籍更名,以示愧辱。” 2.指遭受羞辱。《史记·龟策列传》:“还徧九州,未尝愧辱,无所稽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