巳
拼音
sì笔顺
𠃍 一 乚上框不宜太大,竖弯钩弯转自然,钩底要平,出钩向上。
同音字
拼音为sì的字 拼音为si的字基础解释
1.地支的第六位。 2.巳时,旧时记时法,相当于九点到十一点。详细解释
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像在胎包中生长的小儿。本义:在胎包中成长的小儿)
同本义
巳,似也。象子在包中形,包字从之。—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
巳则生已定也。——《淮南子·天文》
地支的第六位
与天干相配,用以纪年。如一九四一年为农历辛巳年
用以纪月,即农历四月
用以纪时,即上午九时至十一时。
如:巳牌(九时到十一时)
十二生肖属蛇
巳,火也,其禽蛇也。——《论衡》
〈名〉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巳-中華語文大辭典巳ㄙˋsì1.地支第六位。參見【地支】。2.指上午九點到十一點的時段。
巳-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巳 sì
❶地支的第六位。❷十二時辰之一,等於現在的上午九時至十一時。見108頁「干」字。
出处
引证
故事
造句
接龙
组词
sì
1、[癸巳]guǐ sì
癸巳为干支之一,顺序为第30个。
2、[辛巳]xīn sì
六十甲子第十八位夏四月辛巳。--《左传.僖公三十三年》
3、[巳时]sì shí
旧式计时法指上午九点钟到十一点钟的时间。
4、[辰巳]chén sì
东南方。古代阴阳五行家将十二地支和四方相配,子在正北,卯在正东,午在正南,酉在正西。辰巳在卯午之间,于位为东南方。
5、[吉巳]jí sì
古礼,皇后于每年季春三月之巳日躬亲蚕桑之事,其日卜须吉,故称“吉巳”。《旧唐书·礼仪志四》:“季春吉巳,祭先蚕於公桑,皇后亲桑。”《宋史·礼志五》:“绍兴 七年,始以季春吉巳享先蚕。”
6、[元巳]yuán sì
即上巳。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。旧俗于此日临水祓除不祥,叫做“修禊”。自 三国 魏 以后,把这个节日固定为三月三日。汉 张衡《南都赋》:“暮春之禊,元巳之辰,方轨齐軫,祓于阳濒。”自 三国 魏 以后,把这个节日固定为三月三日。《文选·沉约<三月三日率尔成篇>诗》:“丽日属元巳,年芳具在斯。”张铣 注:“元巳,上巳也。”
7、[除巳]chú sì
指农历三月上巳节。旧俗于此日祓除不洁,故称。
8、[巳牌]sì pái
上午九时至十一时。古代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,用子丑寅卯等十二支表示。官府在衙门前挂牌报时,故称某时为某牌。《古今小说·新桥市韩五卖春情》:“且説 吴山 到次日巳牌时分,唤 寿童 跟随出门。”《儒林外史》第二回:“直到巳牌时候,周先生 才来。”
9、[三巳]sān sì
即上巳。原指农历三月第一个巳日,魏 以后专指农历的三月初三日。
10、[上巳节]shàng sì jié
上巳(sì)节,俗称三月三,古称上巳节,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。
11、[建巳月]jiàn sì yuè
夏历四月。唐 杜甫《戏赠友》诗之一:“元年建巳月,郎有 焦校书。”《新唐书·肃宗纪》:“建巳月庚戌,史朝义 寇 泽州,刺史 李抱玉 败之。”参见“斗建”。
12、[子遥巳禄]zǐ yáo sì lù
是八字预测学中的术语。
13、[己巳之变]jǐ sì zhī biàn
也称土木之变。指 明 英宗 被 瓦剌 俘于 土木堡 事件。明 正统 十四年(公元1449年),瓦剌 贵族 也先 率兵攻 明。宦官 王振 挟持 英宗 统兵五十万亲征,至 大同,闻前方小败,即惊慌后撤,行军至 土木堡(今 河北 怀来县 东)被敌军追及,仓猝应战,死伤过半,英宗 被俘,王振 也为乱军所杀。因这一年是己巳年,故名。《明史·张钦传》:“英宗 不听大臣言,六师远驾,遂成己巳之变。”参见“土木之变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