宣慰使
拼音
xuān wèi shǐ笔顺
同音字
拼音为xuān的字 拼音为wèi的字 拼音为shǐ的字 拼音为xuan的字 拼音为wei的字 拼音为shi的字基础解释
官名。唐 元和 十四年,平 淄青 节度留后 李师道,分其地为三镇,以 杨於陵 充 淄 青 十二州宣慰使。此是临时性差遣,不为常制,见《旧唐书·杨於陵传》。元 代为宣慰使司长官。至 明 清 时不设于内地,而专设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,为土司世袭之官。参见“宣慰司”。详细解释
官名。
唐 元和 十四年,平 淄青 节度留后 李师道 ,分其地为三镇,以 杨於陵 充 淄 青 十二州宣慰使。此是临时性差遣,不为常制,见《旧唐书·杨於陵传》。 元 代为宣慰使司长官。至 明 清 时不设于内地,而专设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,为土司世袭之官。参见“ 宣慰司 ”。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宣慰使-中国历史辞典官名。元代始置,掌军民事务。在行省之下,分道以总郡县,为行省和郡县间的承转机关。亦有称宣慰司都元帅府或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者,多设于少数民族地区,参用土官。明清沿之,以为土官最高职衔。
宣慰使
官名。唐宪宗平淄青节度留后李师道,分其地为三镇,曾置淄青十二州宣慰使,非常制。元置宣慰使司,掌军民事务,分道管郡县,转达郡县请求于行省,传达行省政令于郡县,为行省与郡县间承转机关。如沿边地区有军旅大事,则兼都元帅府或元帅府,或兼管军万户府。少数民族地区参用土官。明清宣慰命名皆西南海少数地区土司世袭官职。辛亥革命后仍有沿用不废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