夷狄
拼音
yí dí笔顺
同音字
拼音为yí的字 拼音为dí的字 拼音为yi的字 拼音为di的字基础解释
1.古称东方部族为 夷,北方部族为 狄。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。《论语·八佾》:“夷狄之有君,不如诸夏之亡也。”《汉书·萧望之传》:“圣王之制,施德行礼,先京师而后诸夏,先诸夏而后夷狄。”宋 王安石《河北民》诗:“家家养子学耕织,输与官家事夷狄。”鲁迅《坟·论“他妈的!”》:“唐 以后,自夸族望的风气渐渐消除;到了 金 元,已奉夷狄为帝王,自不妨拜屠沽作卿士。” 2.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。《国语·郑语》:“或在王室,或在夷狄,莫之数也。”唐 韩愈《毛颖传》:“其子孙甚多,散处中国夷狄,皆冒 管城。”唐 聂夷中《行路难》诗:“莫言行路难,夷狄如中国。” 3.视为夷狄。《公羊传·桓公十五年》:“皆何以称人?夷狄之也。”《公羊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其谓之 秦 何?夷狄之也。”《新五代史·十国世家年谱论》:“以 五代 之君而视 十国,夷狄之则未可也。”详细解释
古称东方部族为 夷 ,北方部族为 狄 。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。
《论语·八佾》:“夷狄之有君,不如诸夏之亡也。”《汉书·萧望之传》:“圣王之制,施德行礼,先京师而后诸夏,先诸夏而后夷狄。” 宋 王安石 《河北民》诗:“家家养子学耕织,输与官家事夷狄。” 鲁迅 《坟·论“他妈的!”》:“ 唐 以后,自夸族望的风气渐渐消除;到了 金 元 ,已奉夷狄为帝王,自不妨拜屠沽作卿士。”
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。
《国语·郑语》:“或在王室,或在夷狄,莫之数也。” 唐 韩愈 《毛颖传》:“其子孙甚多,散处中国夷狄,皆冒 管城 。” 唐 聂夷中 《行路难》诗:“莫言行路难,夷狄如中国。”
视为夷狄。
《公羊传·桓公十五年》:“皆何以称人?夷狄之也。”《公羊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其谓之 秦 何?夷狄之也。”《新五代史·十国世家年谱论》:“以 五代 之君而视 十国 ,夷狄之则未可也。”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夷狄-中華語文大辭典夷狄夷狄丨ˊ ㄉ丨ˊyídí古代稱東方部族為夷,北方部族為狄。常用以泛稱除華夏族以外的各族。[例]~之有君,不如諸夏之亡也(《論語•八佾》)|家家養子學耕織,輸與官家事~(宋•王安石〈河北民詩〉)。
夷狄-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夷狄ㄧˊ ㄉㄧˊyí dí蠻夷蠻夷古稱四境未開化的民族。《史記.卷一〇六.吳王濞傳》:「母親夷狄,以疏其屬。」《大宋宣和遺事.元集》:「陰濁用事底時節,夷狄陸梁,小人得志。」
出处
引证
故事
造句
yí dí
1、内穷侈靡,外攘夷狄,天下萧然,财力耗矣!
接龙
组词
近义词
yí dí
1、[蛮夷]mán yí
古代泛指华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