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
拼音
shī zhī dōng yú shōu zhī sāng yú笔顺
同音字
拼音为shī的字 拼音为zhī的字 拼音为dōng的字 拼音为yú的字 拼音为shōu的字 拼音为zhī的字 拼音为sāng的字 拼音为yú的字 拼音为shi的字 拼音为zhi的字 拼音为dong的字 拼音为yu的字 拼音为shou的字 拼音为zhi的字 拼音为sang的字 拼音为yu的字基础解释
东隅:东方日出处,指早晨;桑、榆:指日落处,也指日暮。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,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。详细解释
按字解释
失:失掉。
之:助词。相当于“的”。
东隅:亦作“东嵎”。因日出东隅,故以“东隅”指早晨,引申指始,初。
收:收获。
桑榆: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,因以指日暮。
词典解释
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-中華語文大辭典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-中华成语大词典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
【拼音】:shī zhī dōng yú,shōu zhī sāng yú
解释
东隅:东方日出处,指早晨;桑、榆:指日落处,也指日暮。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,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。
出处
《后汉书·冯异传》:“始虽垂翅回奚,终能奋翼黾池,可谓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。”
示例
谷城之变,朕还是不肯治他的罪,仍望他“~”。 ★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二卷第十九章
近义词
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
反义词
语法
作宾语、分句;用于劝诫人
英文
lose at sunrise and gain at sunset
日文
ある時失敗したが,別の時その償(つぐな)いを得る
成语故事
东汉初年,光武帝刘秀派大将冯异与邓禹去围剿赤眉农民起义军,邓禹与义军交战后不幸损兵折将,冯异命令部队加强防御,收拢溃散的散兵,同时派军装成赤眉军打入其内部,结果大获全胜。朝廷下文书表彰他们的战斗是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
出处
《后汉书·冯异传》:“始虽垂翅回溪,终能奋翼黾池,可谓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。”引证
唐-吴兢--《上玄宗皇帝纳谏疏》:伏惟以虚受人,博览兼听,使深者不隐,远者不塞。所谓辟四门明四目也。其能直言正谏,不避死亡之诛者,特加宠荣,待以不次,则失之东隅,冀得之桑榆矣。
清-八宝王郎-二〇-《冷眼观》:谁知那个旗婆,犹自贼心未死,竟想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,胆敢又到孝感县境一个大字号店里去,仍照这么一做,这回他却是恶贯满盈,自寻败露了。
近代-孙中山--《党员不可存心做官发财》:但是失之东隅,还可以收之桑榆,亡羊补牢,还未为晚。
元-脱脱等--《宋史·史嵩之传》:为今之计,莫若尽去在幕之群小,悉召在野之君子,相与改弦易辙,戮力王事,庶几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矣。
清-夏敬渠-一五二回-《野叟曝言》:媚娘失之东隅收之桑榆,刲股为炙,誓死不辱,虽古之烈妇何以加兹?
现当代-姚雪垠-三卷六章-《李自成》:今日我们在一起商议二事:一是议剿,二是议罚。剿,今后如何用兵,必须立即妥善筹划,以期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。
南朝梁-谢郁-三七-《致书戒何敬容》:君侯宜杜门念失,无有所通……少戢言于众口,微自救于竹帛,所谓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。如此,令明主闻知,尚有冀也。
唐-李延寿--《南史·何敬容传》:少戢言于众口,微自救于竹帛,所谓“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”。
故事
唐-吴兢--《上玄宗皇帝纳谏疏》:伏惟以虚受人,博览兼听,使深者不隐,远者不塞。所谓辟四门明四目也。其能直言正谏,不避死亡之诛者,特加宠荣,待以不次,则失之东隅,冀得之桑榆矣。
清-八宝王郎-二〇-《冷眼观》:谁知那个旗婆,犹自贼心未死,竟想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,胆敢又到孝感县境一个大字号店里去,仍照这么一做,这回他却是恶贯满盈,自寻败露了。
近代-孙中山--《党员不可存心做官发财》:但是失之东隅,还可以收之桑榆,亡羊补牢,还未为晚。
元-脱脱等--《宋史·史嵩之传》:为今之计,莫若尽去在幕之群小,悉召在野之君子,相与改弦易辙,戮力王事,庶几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矣。
清-夏敬渠-一五二回-《野叟曝言》:媚娘失之东隅收之桑榆,刲股为炙,誓死不辱,虽古之烈妇何以加兹?
现当代-姚雪垠-三卷六章-《李自成》:今日我们在一起商议二事:一是议剿,二是议罚。剿,今后如何用兵,必须立即妥善筹划,以期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。
南朝梁-谢郁-三七-《致书戒何敬容》:君侯宜杜门念失,无有所通……少戢言于众口,微自救于竹帛,所谓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。如此,令明主闻知,尚有冀也。
唐-李延寿--《南史·何敬容传》:少戢言于众口,微自救于竹帛,所谓“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