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僧取经
拼音
táng sēng qǔ jīng笔顺
同音字
拼音为táng的字 拼音为sēng的字 拼音为qǔ的字 拼音为jīng的字 拼音为tang的字 拼音为seng的字 拼音为qu的字 拼音为jing的字基础解释
唐 代高僧 玄奘 赴 天竺(印度)求经,历时十七年,回国后译出经、论七十五部,一千三百三十五卷。宋 元 间《大唐三藏取经诗话》与 元 吴昌龄《唐三藏西天取经》杂剧,曾演义其事。自 明 吴承恩《西游记》小说行世,“唐僧取经”遂成为 中国 民间妇孺皆知的故事。详细解释
唐 代高僧 玄奘 赴 天竺 (印度)求经,历时十七年,回国后译出经、论七十五部,一千三百三十五卷。
宋 元 间《大唐三藏取经诗话》与 元 吴昌龄 《唐三藏西天取经》杂剧,曾演义其事。自 明 吴承恩 《西游记》小说行世,“唐僧取经”遂成为 中国 民间妇孺皆知的故事。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唐僧取经-中国神话大词典唐僧取经
明胡应麟《少室山房笔丛》卷四十一引《独异志》(今本无):“沙门玄奘俗姓陈,偃师县人也。幼聪慧有操行。唐武德初,往西域取经,行至罽宾国,道险,虎豹不可过。奘不知为计,乃锁房门而坐。至夕开门,见一异僧,头面疮痍,身体脓血,床上独坐,莫知来由。奘乃礼拜勤求,僧口授《多心经》一卷,令奘诵之,遂得山川平易,道路开辟,虎豹藏形,魔鬼潜迹,至佛国,取经六百余部而归。”按:宋人话本《大唐三藏取经诗话》、明吴承恩小说《西游记》、元吴昌龄《唐三藏西天取经》杂剧、明初杨景贤《西游记》杂剧等均本此意而敷衍成之。
唐僧取经唐代高僧玄奘赴天竺(印度)求经,历时十七年,回国后译出经、论七十五部,一千三百三十五卷。
●宋元间《大唐三藏取经诗话》与元吴昌龄《唐三藏西天取经》杂剧,曾演义其事。自明吴承恩《西游记》小说行世,“唐僧取经”遂成为中国民间妇孺皆知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