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
拼音
shòu笔顺
丿 丶 丶 丿 丶 ㇇ ㇇ ㇏上撇短平,两点和撇均匀,“冖”宽阔,“又”撇捺舒展。上下中心对齐,重心安稳。
同音字
拼音为shòu的字 拼音为shou的字基础解释
详细解释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受-漢語大字典受
《説文》:“受,相付也。从ࠬʯ܌舟省聲。”林义光《文源》:“象相授受形,舟聲。授、受二字,古皆作受。”
(一)shòu 《廣韻》殖酉切,上有禪。幽部。
(1)接受。《説文·ࠬʩè》:“受,相付也。”《廣雅·釋詁三》:“受,得也。”《書·大禹謨》:“滿招損,謙受益。”唐李白《留别金陵崔侍御》:“三軍受號令,千里肅雷霆。”清洪仁玕《資政新篇》:“受贓者,准民控訴,革職罰罪。”
(2)授予,付给。后作“授”。《商君書·定分》:“今先聖人為書而傳之後世,必師受之,乃知所謂之名。”唐韓愈《師説》:“師者,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。”《水滸全傳》第一百一十回:“待有功次,照名陞賞,加受官爵。”
(3)盛,容纳。《方言》卷六:“受,盛也,猶秦晋言容盛也。”《玉篇·ࠬʩè》:“受,容納也。”《易·咸》:“君子以虚受人。”《齊民要術·造神麴并酒》:“假令甕受五石米者,初下釀,止用米一石。”唐杜甫《南鄰》:“秋水纔深四五尺,野航恰受兩三人。”清黄宗羲《餘姚至省下路程沿革記》:“更造大艦十數,每一艦受若干人,制號如其數。”又引申为容量。《宋史·岳飛傳》:“此其受大而不苟取,力裕而不求逞,致遠之材也。”
(4)禀受。《字彙·又部》:“受,禀也。”《詩·大雅·假樂》:“受福無疆,四方之綱。”《文選·張協〈七命〉》:“天驥之駿,逸態超越,禀氣靈淵,受精皎月。”李善注:“孔安國《尚書傳》曰:‘禀,受也。’”宋蘇軾《乞常州居住表》:“臣受性剛褊,賦命奇窮。”
(5)遭到。如:受挫;受损失。《詩·邶風·柏舟》:“覯閔既多,受侮不少。”《後漢書·宦者傳·吕强》:“調廣民困,費多獻少,姦吏因其利,百姓受其敝。”唐張柬之《請罷姚州屯戍表》:“於國家無絲髮之利,在百姓受終身之酷。”蒋光慈《中国劳动歌》:“起来罢,中国劳苦的同胞呀!我们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到了极度。”
(6)忍受;禁受。如:受不了;真够受。元王實甫《破窰記》第一折:“我本是受虀鹽一介寒儒,隱風雪八員宰相。”周立波《暴风骤雨》第一部十三:“刘胜也是心里不好受。可是他不说。”
(7)收;取。《字彙·又部》:“受,取也。”《周禮·春官·司干》:“祭祀,舞者既陳,則授舞器,既舞則受之。”鄭玄注:“受,取藏之。”《管子·海王》:“名(命)有海之國讎(售)鹽於吾國,釜十五(当作五十)吾受,而官出之以百。”尹知章注:“受,取也。”
(8)继,继承。《廣雅·釋詁四》:“受,繼也。”王念孫疏證:“《(易·)序卦傳》云:‘故受之以《屯》。’是‘受’為繼也。”《儀禮·喪服》:“疏衰裳,齊牡麻絰,無受者。”鄭玄注:“無受者,服是服而除,不以輕服受之。”《史記·李將軍列傳》:“(李)廣家世世受射。”宋王安石《寄吴氏女子》:“兒已受師學,出藍而更青。”
(9)计。《尹文子·大道上》:“故人以度審長短,以量受少多。”
(10)保证;监督。《周禮·地官·大司徒》:“令五家為比,使之相保;五比為閭,使之相受。”清俞樾《古書疑義舉例》:“受與保同義。古語或以保、受連文,《士冠禮》‘永受保之’是也;或以保、受連文,《尚書·召誥》‘保受王威命明德’是也。‘使之相保’,‘使之相受’,文異而義同。”
⑪适合;中。《吕氏春秋·圜道》:“宫徵商羽角,各處其處,音皆調均’不可以相違,此所以無不受也。”高誘注:“受,亦應也。”周立波《暴风骤雨》第一部三:“同志,我有一句话,不知道受听不受听?”
⑫纣,古帝王名。《書·西伯戡黎》:“祖伊恐,奔告于受。”孔傳:“受,紂也。音相亂。”
(二)dào 《集韻》刀号切,去号端。
姓。《集韻·号韻》:“受,姓也。”《姓觿·號韻》:“受,《姓苑》云:‘河内族’,《千家姓》云:‘歷陽族’。”
受ㄕㄡˋshòu1.接受;得到。[例]~教育|~賄|~益|~褒揚。2.容納;容忍。[例]承~|忍~。3.遭受;遭到。[例]~災|~罰|~冤枉|~折磨。4.中;適合。[例]~聽|~用。5.姓。